为了回顾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了解南方讲话对武汉的深远影响,苏州大学电子信息学院“重走南巡路,故地换新荣”三下乡实践队在2022年7月20日,来到武汉王家巷社区的航运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从武汉航运发展史中探寻航运对武汉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建设的影响。
航运博物馆位于王家巷社区党员活动中心一楼,占地面积约为100平方米,紧凑而精巧。博物馆的门口是一只全身漆黑的船锚格外地吸引眼球。船锚历经60年的风霜,犹如一位饱经风霜的水手,矗立在博物馆的门口,注视着每个来参观的游客,仿佛在诉说着武汉航运发展的光辉历史。
第一个展厅是“依托长江,运出发展”。实践队员从展板中了解到。武汉作为“九省通衢”最重要的地理优势是处于长江中下游的黄金水道,武汉的航运发展不仅影响着武汉,也影响着长江中下游的发展。于是1983年,著名经济学家武汉大学教授李崇淮,依据武汉“黄金水道”的优势,提出了“两通起飞”的构想:通过发展流通、交通为突破,以航运内联华中,外通海洋,推动改革开放的发展。随后的几十年,武汉一直注重着航运的发展,武汉通过行动告诉一代又一代武汉人:发展航运,才有机遇,才有发展。队员从一份份文件中清晰得看到,用改革双手书写的时代传奇,用开放的情怀培育的希望土地,以及那些在拼搏奉献的劳作和奋斗中创造的航运光荣和梦想。实践队员纷纷表示要弘扬改革开放的伟大精神,接过时代的接力棒,继续拼搏奋斗。
图为讲解员给队员讲解武汉航运发展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周轩宇 摄
在展厅的外侧有一块玻璃展台,陈列的都是老船员的物件,记载着当年船员参加航运建设的历史。令实践团队记忆最深的是一个用纽扣拼成的船锚。听工作人员介绍,这些纽扣都是来自于一位叫林鸿春的老人。83岁的林鸿春的老人,20岁就开始参加了航运工作,在船上待了22年。工作人员说:“这些纽扣对于老人都是很有纪念意义的。你看这枚印有船锚的纽扣,就是当时老人在航运学校里校服上的,当年老人就是穿着这件衣服参加了武汉长江大桥的通车仪式的。”队员不禁感叹,这枚纽扣不仅见证了“天堑变通途”般的武汉航运事业的发展,更是代表了老一辈船员艰苦奋斗,默默耕耘的光辉写照。
实践队员们通过这些老物件了解到武汉航运之所以能从只有几条渔船的港湾,发展到现在停靠长江巨轮的码头,是因为那些航运人几十年如一日的拼搏奉献和艰苦奋斗,正是这段脚踏实地的奋斗史构成了航运发展珍贵的精神谱系和红色印记。
图为航运博物馆展出的老船员物件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周轩宇 摄
除了货运,客运也在改革开放中探索求变。实践队员采访了街道办事处的王女士,她表示自己从小生活在武汉,小时候经常乘坐轮渡,见证了武汉轮渡的发展变化。王女士说:“小的时候,轮渡是主要的过江方式,我的父母经常会早上六点乘坐第一班轮渡,去江对面上班。但是随着公交的发展,人们也很少乘坐轮渡了。后来,武汉的旅游发展了起来,轮渡也推出了夜游长江的活动,人们经常周末带着家人坐着轮渡旅游。”正如王女士所说,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武汉交通的换挡升级,航运从过江客运的主角变成了配角。面对经营困难,武汉客运转换多种角色,打造一条旅游观光航线,兼顾航运的交通功能的同时,也带动了沿岸旅游业的发展。队员们感叹道,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经济发展,也开放了人们的思想。不同的时代赋予客运不同的使命,新的时代也在呼唤传统行业迸发新的生机。古老的渡运业在新时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航道。武汉的货运和客运将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继续扬帆起航,伴随着航运这条巨轮,驶向新的未来。
图为团队在航运博物馆前合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周轩宇 摄实践队员通过航运博物馆的参观了解到武汉航运的发展历史和航运对武汉改革开放发展建设的重要作用,更深刻地理解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性和优越性。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青年大学生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不止。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144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