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传承红色基因”的号召,进一步挖掘红色资源,增强自身对红色文化的认识,让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到当今人们的生活中,争做红色文化的传承者。7月5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觅红宣史团队走进大巴山,走访巴山游击队纪念馆管理员,感受革命气息。
从1935年2月到1940年春,在人迹罕至的大巴山,巴山游击队与敌人斗智斗勇,虽没有迎来胜利的曙光,但他们的丰功伟绩仍是中国革命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战争年代,巴山游击队为了掩护川陕苏区红军安全撤离,顺利踏上长征之路,他们置身于人迹罕至的大巴山,面对来之不尽的敌人,他们视死如归,英勇无畏。可他们每个人都明白,在他们接受任务的那一天起,就几乎不可能活着回去。即使这样,他们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留守阵地,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坚定的信念,钢铁一般的忠诚,让我明白:只要下定决心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那么无论接下来的路有多曲折,无论结果如何,只要你不忘初心,就能不留遗憾。今天,需要太多想这样的人为国家做出贡献,我们应该深刻巴山游击队的精神,脚踏实地,言行一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不久的将来也为国家的发展添砖加瓦。我做为一名团员,也感受到了肩上的重担和责任,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消极懈怠,没有任何理由故步自封,唯有撸起袖子加油干!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做出自己应有的一份贡献!
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支持苏区,留守阵地”成了巴山游击队永恒的初心。讲解员告诉我们,巴山游击队是一支远离中央的部队,与中央隔绝联系,那就意味着从此以后要自力更生。在巴山游击队纪念馆里,我们参观了当时的厨房、杂物间、赵明恩以及部分干部战士的宿舍,在每一件物品身上,我们找到了岁月的痕迹,体会到了当时人们的智慧,感受到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魄力,看到了游击队身居巴山的艰苦,简直不能跟我们的生活条件相比,如今,我们家里有齐全的家具、厨具、家电,享受着舒适的生活,但我们怎敢忘记先辈们的付出,是他们替我们负重前行,造福了后代,我们是时候走出我们自己的“舒适区”,锤炼品格,感受和平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只有身临其境,方知初创之艰难;瞻仰故地,更感先贤之崇高。或许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父母的艰辛,慢慢学会体谅父母,帮父母分担劳务,一起撑起生活的重担,不再过度想父母索取,增强自己的责任感。
通过对巴山游击队纪念馆管理员的采访,我们了解到,这支孤悬敌后的红军部队,在敌人白色恐怖下坚持五年多游击战争,在人迹罕至的巴山生存了两千多个日日夜夜,极大地鼓舞了川陕苏区人民革命斗争的必胜决心,谱写了中共武装斗争世上一曲慷慨悲歌。这期间,游击队建立了大大小小的苏维埃政权,游击队也逐渐发展壮大。红色政权是在铁与血的战火中成立的,是一群坚定的共产主义分子抛头颅、洒热血,用宝贵的生命而换来的。但斗争的残酷是不言而喻的,巴山游击队在取得胜利的同时也经历了不少挫折,而红军善于总结经验并汲取教训,共同讨论未来发展方针,即使在失败后,也能化险为夷,重获焕然一新的面貌。当代青年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有些人在经历一点点挫伤后就一蹶不振,迅速又投入父母的“怀抱”,这样极有可能加重“啃老”这一社会现象,经受失败的打击后,我们更应该迎难而上,反思自己,总结前人的经验,重振雄风,即使这样,我们还会经历失败,但我们要坚持这种方法,慢慢完善自己,方可稳中求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140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