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曾经的“五无“贫困乡——下党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日,福州大学“研心筑梦”实践队奔赴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开展“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勠力乡村振兴发展”社会实践活动,探访下党电业发展,感悟劳动模范故事,学习脱贫攻坚精神,青春献礼党的二十大。 精诚保电 架起电力连心之桥 在下党片区供电所,王金伟所长与福大师生进行了深切交谈。据实践队了解,王金伟所长坚守在供电所20余年,对各项工作都做到了深入细致,曾获评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优秀共产党员”、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劳动模范、宁德市政府劳动模范。座谈会上,实践队成员就工作范围、故障原因、改进措施、工作考核、双碳行动及农村用电安全等问题对王所长进行了采访。 王金伟所长向实践队介绍到,下党片区供电所在岗员工共14人,负责三个乡镇42个行政村的供保电,供电服务人口达4.2万人,日常工作主要包括巡线、抢修、服务。由于供电所服务范围地处山区,变压器、避雷器等设备常因雷击产生故障。为保障乡民用电,所内工作人员总在第一时间赶赴抢修现场,切实贯彻优质服务理念。此外,实践队了解到,为降低停电率,供电所从加强线路维护、进行线路改造、安装避雷器和线路接地电阻以及邀请专家指导等方面进行了改进,保证乡民用好电、用放心电。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供电所的工作考核在寿宁县公司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实践队还了解到,为响应国家“双碳”政策,在政府的支持下,光伏发电入驻下党,为下党带来了新的收益。 在座谈会上,实践队队员纷纷表示,基层工作非常艰苦且重要,大学生应主动投身基层事业,为基层带来新思维、注入新活力,助力乡村振兴。 水电开发 照亮脱贫攻坚之路 实践队在下党供电服务驿站负责人周道杰的带领下,参观了下党水电站。 在参观过程中,实践队了解到,1989年7月19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沿着崎岖山路徒步跋涉2个多小时来到下党,现场办公,访贫问苦,视察了下党当时的小水电站,充分肯定了下党乡人“滴水穿石”的精神。在现场办公会上,为解决下党乡用电难问题,习近平同志表示:“下党有水利资源,咱们自己建个电站,等于抓一只能下蛋的鸡。”在地区财政十分拮据的情况下,习近平同志研究决定支持下党乡建设资金72万元,其中40万元用于水电站建设。这一决定,开启了下党乡水电发展的历史新征程。 1991年12月,装机容量250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建成投产发电,新建的电站水库大坝工程于1992年3月建成并投入运行。水电站的建成解决了下党百姓生产生活长期用电难问题,让下党百姓告别了竹篾、松脂照明的历史,点亮了百姓家园。 随着社会用电负荷的增长,水电站经多次扩容后,目前电站装机总容量达1850千瓦,不仅保证了乡民的日常用电需求,更是鼓舞了下党乡民的致富信心:定制茶园、民宿建设…… 了解到眼前的水电站实现了乡民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的小康梦,实践队队长吴诗雨表示,她坚信在水电站建设技术不断提升的当下,下党也将继续努力前行在绿色智能用电的振兴路上。 走近劳模 感悟人物故事之美 “有事找道杰”,在下党,乡民们有着这样一句口头禅。其中的“道杰”指的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下党乡民,周道杰。他是一名老党员,是一名退伍军人,是全国劳动模范,是国家电网“优秀共产党员“,是国网寿宁供电公司下党供电服务驿站负责人。今年48岁的他凭借一双”铁脚板“走遍十里八乡,为千家万户送光明,一次次为乡民解决用电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守护下党的电力事业已20余年。 “有事找道杰”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怀着对周道杰的崇敬之心,近日,福州大学“研心筑梦”实践队前往下党供电服务驿站拜访周道杰,聆听老党员初心故事,感悟新时代使命担当,传承电力人红色精神。 在服务驿站,周道杰非常认真地向实践队讲述起了自己的故事。通过聆听故事,实践队了解到,周道杰不仅仅是一名电力人,在坚守一线、用心守护万家灯火、帮助乡民修电的同时,他的身影还时常出现在派出所、卫生院、义务消防队、困难户、山头上、河流中……他一点一滴地在做好事,救死扶伤、帮扶老人、义务维修……并且,周道杰用一颗“能帮则帮”的心,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帮乡民修电,让“有事找道杰”成为一个团队,成为下党的“活雷锋”。 此外,实践队队员均是电力专业研究生,队员们表示日后也将投身电力事业。为此,周道杰向实践队分享了电力作业中的注意事项,“没电当有电,上杆前都要先验电、挂接地线,时刻牢记电力作业“十不干””,强调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安全,牢记安规。 周道杰的故事触动了实践队的每一位队员,感动在心中荡漾。实践队队员纷纷向周道杰致敬。队员雷克波表示,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下党乡民以“弱鸟先飞”的意识,以“滴水穿石”的韧性,实现下党乡从“五无”贫困乡到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蜕变,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在未来,实践队队员也将接续奋斗,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精神,发挥自我专业本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140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探访蚕桑足迹 寻找丝绸之源钱山漾遗址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城南7公里的潞村古村落,是世界丝绸之源。这里出土的两片千年丝箔残片把我国丝绸文明史提前到4000多年前。此次文学院 “湖韵遗丝,……
刘泽承 大学生网报 湖州师范学院查看全文 >>
南浔辑里丝 学子寻遗韵南浔,一个孕育了中国桑蚕丝织文明的地方。湖州闪亮的丝绸文化文化名片,从这里开始。7月上旬,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湖韵遗丝,桑绕七里”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
汪梦婷 大学生网报 湖州师范学院查看全文 >>
非遗走访暂告段落 多元数据紧张汇总7月17日8时左右,“湖韵遗丝,桑绕七里”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调研团的成员准时到达工作室,进行前一日的行程、采访汇总。20世纪30年代,慎微之……
方超颖 查看全文 >>
传承辑里湖丝,美中仍有不足辑里湖丝又称辑里丝,是世界闻名最好的蚕丝,是浙江省的传统丝织品,属于南浔特产。辑里丝是一种丝中极品,因产于南浔辑里村而得名。在清朝,辑丝一直作为帝……
徐姣娉 查看全文 >>
一针一线绣山河,千丝万缕展恢弘7月16日,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湖韵遗丝,桑绕七里”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队的调研活动进行到了最后一站——钱山漾景区。两位负责人和四位团队成……
张芸 查看全文 >>
湖师院暑期调研团前往潞村探访丝文化2018年7月16日星期一,“湖韵遗丝,桑绕七里”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暑期实践调研团前往湖州市潞村探访丝文化,并借此机会了解湖丝文化的发展……
王奕 查看全文 >>
湖师院非遗调研团探访辑里调研湖丝文化在“一带一路”时代强音号召下,“湖韵遗丝,桑绕七里”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以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为切入点,……
董丹娜 查看全文 >>
非遗调查暂告段落 多元数据紧张汇总7月15日8时左右,“湖韵遗丝,桑绕七里”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调研团的成员准时到达工作室进行工作汇总。根据回收的调查问卷,分别针对市民与……
方超颖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