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遂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发扬油纸伞文化,南昌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家医户晓”社会实践队于2022年暑假初,在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康铭农村民间油纸伞工艺专业合作社开展“油纸伞制作”劳动实践。
图为初入产园,映入眼帘的油纸伞。周晨晨 摄
烈日炎炎,来到产园
经过一路上的奔波劳累,我们终于来到了康铭农村民间油纸伞工艺专业合作社。映入眼帘的就是遂川县独特的油纸伞,走进油纸伞工作间,我们深刻感受到,这里似乎与其他的生产园不太一样,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油墨与纸香,这里没有大型机器的嘈杂声,取而代之的是最原始的手工制作——做骨架,上伞面,绘花,上油。刚走进油纸伞产业园,有一位年老的师傅为我们讲解油纸伞展示间内油纸伞的历史及发展:黄坑乡的油纸伞始于明朝时期,迄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近年来,黄坑油纸伞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适应了时代审美需要,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其旅游产品已畅销全国各地,并逐步走向海外市场。黄坑油纸伞荣获吉安市市级非物资文化遗产等称号;黄坑乡传统油纸伞作坊荣获全国第二批全国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师傅不禁说道,“来到我们展示间的人都称赞油纸伞的美丽,连外国友人来到我们这里都不禁感叹油纸伞制作的精妙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访传承人,读伞上事
一番了解过后,我们认识到这位师傅就是遂川县黄坑乡油纸伞第25代传承人胡海华,“一把油纸伞,79道工序,耗时数天,每道工序都有秘诀。”师傅说,遂川黄坑油纸伞始于宋朝,为胡氏家族从吉安值夏迁居到黄坑龙口村潺溪定居谋生开基立业传统产业,他11岁就开始学习油纸伞的制作,对他来说,油纸伞不只是一门手艺,更是对家族文化和记忆的传承。听师傅侃侃而谈,讲他以前做油纸伞的故事,不禁感慨,师傅对油纸伞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由衷热爱。
图为油纸伞传承人胡海华向实践队介绍油纸伞的故事。黎章旺 摄
怀揣期待,实地制作
师傅带我们参观完整个油纸伞制作间之后,开始引领我们制作油纸伞,民间有言: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肖算。传统油纸伞的制作非常繁琐,并且全部依赖手工完成。但在我们制作的过程中,我没有从任何一位队员的脸上读出疲惫,更多的是从手工业中获得的快乐。油纸伞是世界上最早的雨伞,纯手工制成,全部取材于天然,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油纸伞的制作过程分为五步:选竹,做骨架,上伞面,绘花,上油。以手工削制的竹条做伞架,以涂刷天然防水桐油的皮棉纸做伞面。“做油纸伞啊,最重要的还是用心啊,不用心做是做不出好看的油纸伞的。”师傅说,每个步骤都得是精心制作,我们也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美好的一下午,半成品做完之后,那份欣喜不言而喻。天气炎热,队员们脸上的豆大的汗珠在阳光底下闪闪发亮,但仍挡不住队员们脸上的洋溢出的幸福笑容,这大概就是手工带来的不一样的快乐吧!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油纸伞上绘画与创作。黎章旺 摄
弘扬非遗,传承匠心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亦在山西考察调研时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更应强化对非遗文化的认知,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从而更好的继承并发扬非遗文化,同时应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化社会相结合,更好的助力乡村振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团队油纸伞作品的合影。黎章旺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131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