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中国海洋大学海德学院“海大学子宣传非遗文化内蒙实践团“于2022年7月17日至19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开展并顺利完成本次社会实践。
l参观内蒙古展览馆
7月5日,实践团首先来到了内蒙古展览馆。参观了中华颂·非遗传承文脉系列展览,观摩了长城沿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品和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优秀非遗美术作品,为接下来探访蒙镶工艺、蒙古族皮艺和马头琴制作打下了知识基础。
l问卷调查
一组队员主要针对内蒙古本地人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职业的人群对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收集了312份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1.大多数民众对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程度普遍偏低。
2.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文创产品感兴趣且愿意购买。
3.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保护工作开展不善的主要原因是民众意识薄弱且缺乏宣传教育。
4.青年群体很大一部分愿意学习并成为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并且认为在学校中增加对非遗的宣传教育很有必要。
5.民众认为应该以政府主导拨款保护、社会团体自发保护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自行保护三管齐下的方式将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l探访非遗
队员分成三组,分别前往蒙古族镶嵌工艺、蒙古族皮艺和马头琴制作工艺的传承基地去采访调查。
一、蒙古族镶嵌工艺
7月11日,队员们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蒙镶工艺传习所,访问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忠强老师。
他与我们介绍:蒙镶传统手工技艺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传承历史,是汲取了汉、蒙、满、藏等民族的向前工艺技巧与风格,用金、银、铜、铁、玉石、竹、骨、木、角、皮等原料,制作富有传统特色艺术品的精湛技艺。主要应用于生产生活用品、珠宝首饰、民族宗教艺术品及金、银器的制作。蒙镶工艺与其他民族工艺的主要区别体现在风格、图案和器形上,图案纹饰主要以狩猎、骑射、花草动物等草原元素为主;器型多以游牧民族生活使用器具和藏传佛教器皿形态为原型。蒙镶工艺体现了草原民族豪放大气粗犷的文化风格与特色。
二、马头琴工艺
7月18日队员们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苏和的白马马头琴制作工坊与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莫德乐图老师共同探寻马头琴工艺。
莫德乐图老师向我们介绍马头琴的制作流程和发展的概况。在参观完整个制作流程后,莫德乐图老师热情的向我们展示了一首极具草原风格的马头琴乐曲,在座的所有人都被这悠扬的马头琴声打动,莫老师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制琴师,更是一位出色的马头琴手,是真正懂琴的大师。
三、蒙古族皮艺
7月22日,队员们来到了内蒙古自治区苏鲁锭民族艺术产业园,请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云成义老师,探索内蒙古非遗文化之一“蒙古族皮画”。
云成义老师领着我们参观并讲起了蒙古族皮画的历史与文化。他告诉我们蒙古族皮画艺术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十三世纪,现今主要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以及东北三省、新疆、青海、甘肃等地。与其他民间艺术形式一样,在历史长河中,蒙古族皮画艺术在发展中也流派纷呈,是整个皮画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在皮画艺苑中,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制作技艺独树一帜。皮应当选择天然的牛皮,再经过特殊描绘、着色、层染、抛光、定形、浮雕凹凸压制等几十道工序纯手工制作而成。蒙古皮画以独特的雕刻艺术、于牛皮上雕刻图画、并用蒙古独特的鲜艳油彩着色,使皮画具备立体感强,凹凸有致、栩栩如生、色彩柔和,画面细腻,永不褪色的优点。之后又让我们亲手体验了描绘,着色几个简单上手的步骤,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蒙古族皮艺的独特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56个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形成了多元一统的中华民族。我们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更有利于民族团结,让各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通过本次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我们希望让更多人对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更好的将非遗文化传承下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063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