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至22日,南京财经大学应用数学学院“众心成城,助力双碳”实践团队对南京河西新城展开调研。实践队员通过采访南京市委党校教授、开展居民调查、走访交通运输局和河西南地区商业中心、参观河西新城展示馆,了解河西南区域现有的公共交通情况以及区域的发展定位,感受双碳政策下城市发展及市民生活方式的低碳转变,为后续科学规划奠定重要基础,同时为TOD模式的发展提供有益思考。
访教授,谋发展
7月21日下午两点,于南京市委党校,南京财经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众心成城,助力双碳”团队对市情研究中心主任王辉龙教授进行采访。在进行了简短的介绍后,实践队员便开始了此次采访。就双碳背景下南京城市发展规划等问题,王辉龙教授表示南京市近几年来大力提倡以公共交通代替私家车出行,率先在公交车以及出租车上使用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这些举措大大提高了交通的便捷性和通达性,市民的生活质量与生态环境都得到了保证。当被问及TOD模式的发展现状以及前景时,教授提到在交通方面,私家车的排放是尤其要关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生活出行、交通规划与双碳目标的配合尤为重要,这也是发展TOD模式的目的与意义。最后,教授对于该团队项目给予了专业指导并建议团队成员多进行实地调研考察。
通过本次采访,实践队员了解了南京河西南现有相关政策、公共交通现状以及市民生活方式,感受到“绿色低碳”这一理念已经逐渐融入到城市发展与日常生活中。同时,通过教授对TOD模式的相关建议与指导,实践队员进一步明确了双碳背景下TOD模式的发展前景,为后期的规划与项目推进建立了良好基础。
与民同心,交通易行
7月22日上午,“众心成城,助力双碳”实践团队来到南京河西南居民社区展开走访调查。带着了解当地居民的出行方式、出行偏好和城市生活体验的主要目的,实践队员走访了多个社区,对各个年龄段的、从事不同职业的居民进行了面对面的“问卷式调查”。
经过一上午的走访调查,实践队员加深了对当地居民生活情况的了解。在出行方式上,相比于碳排放量较大的小汽车,当地更多的居民倾向于选择公共交通和电瓶车出行。关于交通便捷度,南京河西南地区的公共交通系统给居民留下了较为方便的印象。“希望可以多多建造地铁,希望能普及到家门口吧……”一位已经在河西南地区生活较长时间的居民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南京河西南作为一个正在发展的、具有创新性的绿色区域,公共交通网也在向更加完善迈步。整体来看,生活在南京河西南地区是能够产生幸福感和满足感的。
一个上午的时间,实践队员和生活在当地的居民交流,感受他们生活的环境,体验他们的出行路线,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对河西南的发展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
查布局,观周边
7月22日下午,实践队员来到南京市交通运输局,向有关人员询问有关南京河西南的交通布局及相应规划,了解到该地区的土地资源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将在此建立符合南京市发展实际的轨道交通场站,同时将在二号线的基础上,加建七号线,以引领城市的土地利用和交通建设相结合,实现绿色、创新的城市系统。
随后,实践队员来到河西金鹰世界这一商业中心,通过步行和骑行的方式实地调研商业中心的周边情况,包括交通布局和功能区布局。交通布局层面,实践队员具体考察了公共汽车站点情况、地铁线路以及共享单车停放点,并抽取8条公共汽车线路、2条地铁线路样本、5个共享单车站点,发现站点已覆盖河西南区域全范围;功能区布局层面,实践队员通过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以金鹰世界为起点进行调研,将调研范围拓展至住宅区、工业区、文化区,记录通行时间,了解功能区布局情况。调研发现,以金鹰世界为商业中心的河西南公共交通网络完善,现有功能区布局大致符合TOD模式发展趋势。
通过走访南京市交通运输局和考察商业中心周边情况的方式,实践队员对南京市现今与未来主要公共交通布局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为规划河西南的TOD模式指明了方向。
访新城,参展馆,感底蕴
最后,实践队员来到南京河西新城展示馆参观当地布局和规划。展馆的一二层为核心展区,展馆由序厅、历史足迹、总体规划、沙盘模型厅、3D影院、重点片区、招商展示七大部分组成,实践队员在参观展览时由外入内,由历史及现实,由平面及数字媒体,对南京河西南发展历程有了深入且全面的了解。
而在展览体验上,河西展馆首创了五维立体沙盘,创新地将数字沙盘、物理、巨幕相结合,既为我们展现了南京这座城市的山水城林,交相辉映,又让我们真切代入生活视角体验新城新生活。这一次参观,给实践队员留下了关于河西新城布局和规划的深刻印象。这是一场视觉盛宴的享受,也是河西新城新文化的熏陶。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935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