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历史才有现在,唯遗产才知兴衰。为深入了解榄边历史遗迹,保护及传承榄边历史文化,8月7日,湛江科技学院“破冰”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赴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榄边村走访和考察当地历史遗迹
榄边不但保留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东陈氏宗祠群”、清代石桥“五渡桥”、清代茶东公园、关帝庙等古建筑,还有孙科夫人陈淑英、精武门创始人陈公哲等名人故居,和大量体现岭南文化的古旧民房、碉楼、小牌楼、石板路等都值得考察记录。
图为“破冰”服务队员工作照 (何炜琪 摄)
一、访历史遗迹
“破冰”服务队在今日中先后走访了陈氏宗祠群、“东来墟”、孝义坊、关帝庙、寿初碉楼以及茶东公园。
陈氏宗祠群,作为当地历史最悠久的遗迹,已有近400年历史,对研究清代岭南建筑、村落布局与祠堂文化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而2013年,该建筑群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破冰”服务队员们考察了解到,中山市政府持续在对陈氏宗祠群进行修缮与保护。
作为茶东特色精品村商业文创区建设的重要一环——“东来墟”,在队员的探访过程中,采访了一位老爷爷,他非常热情地向队员们介绍关于东来墟的精彩过往:“以前我们都是担着粮食或者是农作物到这里来卖,这里开始变得人多了起来,慢慢发展成墟了。”队员们也从老爷爷的讲解中更加了解东来墟。
孝义坊,传承着当地特有的孝道精神,感染着一辈又一辈的揽边村民,尤其是孝义坊的手绘墙,上面记载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孝道、二十四节气等主题内容,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呈现在群众面前,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着百姓崇德向善
图为孝义坊手绘墙 (杨凯锋 摄)
“破冰”服务队员们跟随村民的脚步来到了关帝庙,该庙保存良好,为两进三间布局,左边建有一条长廊,天井两旁也有廊,中间有一重檐四角亭。庙额刻着:“武帝殿,大门对联刻着:“勋名垂后汉,神武著西乡”。据调查了解,关帝庙于2009年被中山市人民政府确定为历史建筑,以及2012年被确定为中山市不可移动文物。
众所周知,碉楼的最大作用就是供士兵们观察、射击、防御外敌人,多为混凝土结构,类似碉堡,俗称”炮楼“。而在当地赤坎村也有同样的碉楼——寿初碉楼,“破冰”服务队员们在考察这座古碉楼时发现,碉楼下半部分与现代民居完美结合。它既有承袭中原文化、吸纳邻近地域文化和海外文化的痕迹,又有保持本土文化特点的品质。它集中地折射出中山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积淀着中山的文化思想和民俗风情。
作为南朗镇具有极高文物价值的古迹——茶东公园,是研究南朗地方史的一处实物佐证。“破冰”服务队员在调研过程中随机采访了一位村民爷爷,得知原来茶东公园是一个湖。服务队员根据调查得知,清代乾降年间,茶东村开设圩场,由于圩场出售的物品大部分是从东面涌口门水路经丰埠湖运入,当时丰埠湖还是个水网地带,周边村民外出交通很不便利。所以茶东村人合议,发起兴建了五渡桥。桥建成后,大大方便了来做生意的商人及茶东村临近村庄村民出入,自始,五渡桥俨然成了茶东村与外界接触的陆路通道,来趁圩的群众逐年增加,促进了圩市的繁华。20世纪下半叶,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茶东人在桥侧另修建了一条宽阔的机动车道,并让小河改道,五渡桥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光荣地退休了。
一、承先辈“遗产”
为深入考察榄边历史遗迹在当地存在的意义,“破冰”服务队调研组制作了“有关榄边历史遗迹保护”的问卷,并发放给当地村民填写,填写对象多为单位工作者及学生。
根据问卷数据显示,91%的村民熟悉当地历史遗迹,其中多数村民认为其有利于当地特色文化的传承,它们不仅是榄边村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反映了榄边村历史发展的重要过程,也对研究当地人文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以及78%的村民认为它们得到了合理的修缮,而少数村民持反对观点,其中认为缺乏修缮的地方包括故居、宗祠和孝义坊的四条柱子等。服务队从调研结果中得知当地村民对于历史遗迹的保护保持着一个高度的热情。
图为调查问卷数据饼图
“破冰”服务队在查找资料时得知中山市榄边茶东村在2019年6月6日,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民们对此表示:“非常开心,觉得很荣幸!”
服务队员们结合线上调研及线下考察得知,榄边村之所以能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源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较完整的选址格局肌理、具有一定保护价值的古代建筑、传承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较好的村落活态保护基础等。
“破冰”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经过亲身走访榄边历史遗迹并了解其中人文故事。通过问卷形式得知村民们对于保护历史遗迹热情高涨,遗迹虽然得到了总体修缮,但还需要完善。对于历史文物的保护,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人民的全力支持与配合,通过上下齐心,才能长久地传承古代文明遗产,这份财产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他们的子孙后代。
图为“破冰”服务队成员照 (何炜琪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896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