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6年5月20日,凤阳花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技艺的历史要追溯到明朝初期,那时,凤阳的移民出门卖艺时,用一鼓一锣,走唱四方,这就使得凤阳花鼓流传到大江南北。凤阳花鼓在人才培养、艺术表演、学术研究诸方面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凤阳花鼓是扎根于民间的传统艺术表演方式,也是非遗文化的一种。为了解广大人民群众对凤阳花鼓的情感态度和了解程度,和我们团队本着对非遗文化的探索、追寻、重视和保护,7月23日,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学生崔阳、王乾伟、常勤镇、黄江来到凤阳临淮关镇参观凤阳文化馆接触凤阳花鼓,近距离感受凤阳花鼓的魅力。
在佩戴好口罩并严格遵循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首先在校进行问卷调查。经过调查采访,团队成员收获了许多资料,达到了预计的调查目标,对获取的资料也进行了整理和总结。总的来说,在校大学生对凤阳花鼓大多数存在没有接触过,只是听说过,说明学校对于学生非遗文化这块的培养十分欠缺,同时也表明人们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重视,慢慢也导致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衰落。其次团队与凤阳文化馆馆长取得联系,了解凤阳花鼓在当地的历史沿革及其发展历程,并说明此次去文化馆的目的,并且寻访当地长者以及仍从业的凤阳花鼓曲艺人,从民众与当事人的角度了解凤阳花鼓的历史,着眼凤阳花鼓的发展方向。
6月23日,团队成员前去凤阳临淮关镇,在到达文化馆后团队与馆长联系,馆长介绍了凤阳花鼓的起源、发展等等,从中我了解到凤阳花鼓起源于元朝末年,已有700多年的历史。2006年凤阳花鼓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接着我们参观了凤阳非遗展示馆、百花影视厅等,遗憾的是因为放假,所以没有花鼓表演环节,但是却被非遗展示馆花鼓展中的非遗道具深深的吸引,虽然只是一个很朴素的道具,但是它承载着是每个凤阳花鼓戏从艺人员的梦想以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化5000多年来的深远影响。馆内设置非遗展示馆、百花影视厅、舞蹈团等场所,宽敞干净,花鼓道具一应俱全。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凤阳花鼓逐渐走出凤阳,到全国各地演出。2015年6月,滁州学院凤阳花鼓艺术研究所成立,同时成为滁州市凤阳花鼓非遗传习基地,并且开设凤阳花鼓课程,供滁院学子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国非遗文化的重视和传承,正是响应了非遗文化进校园。接着我们前去拜访凤阳花鼓从艺人员,并说明此次前来实践的目的,老师表示理解并且非常支持,为凤阳花鼓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开心,老师谈到了为了更好宣传和弘扬花鼓文化,会不断加强花鼓的练习,并且会对花鼓戏编排更加生动、吸引人,此外不定期进校进行花鼓演出,从小培养学生对非遗文化的感知,这不仅仅是一场花鼓演出,更是一场非遗文化的传承。最后我们在路边随机的采访凤阳市民对于凤阳花鼓的想法与态度,更多的市民表示十分欣赏花鼓戏,非常有韵味,并且以花鼓入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自豪,并且由衷的希望花鼓越来越好。
经过一天的调查和体验,团队成员对凤阳花鼓体会的更加深刻。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花鼓展示了它独具特色、别有风格的魅力,向世界展示中国5000多年博大精深的优秀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来源于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道路自信在于我们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凤阳花鼓这样优秀且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艺术文化永远不会湮埋在时代的潮流里,反而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新时代里熠熠生辉,更加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推动时代进步献上宝贵的一份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865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