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魄。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增进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实现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8月2日-8月5日,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青春红石榴实践团开展以“红石榴+”为主题的暑期调研实践活动。
经了解,南京市江宁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常态化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打造“红石榴+”特色品牌。实践团从中选取了佘村社区和龙尚社区作为调研对象,通过实地考察、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各民族群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水平、多民族嵌入式社区的治理结构和民族团结工作开展现状。
1.“红石榴+”品牌打造,增强各族群众归属感
8月2日,实践团前往东山街道佘村社区开展实地调研,社区工作人员杨丽娟带领团队成员参观了佘村“红石榴+”阵地,并为团队介绍了社区“9个1”工作模式:一个红石榴家园、一个红石榴九龙广场、一条红石榴大道、一个红石榴法制生态园、一个红石榴宣讲队、一个民族服饰展示馆、一个屈素丽工作室、一个树起民族青年学习典型模范、一条各民族开展手拉手交心。此外,杨丽娟立足自身少数民族身份,从切身体验出发,向团队讲述了各民族合力助推佘村摆脱“闭塞”“落后”标签、营建美丽乡村的发展故事。
8月4日,实践团奔赴汤山街道龙尚社区开展实践。在社区工作人员孙健的带领下,团队参观了龙尚红石榴家园、红石榴广场、红石榴大道等特色民族团结活动场地。团队成员一致认为,社区通过串联各民族特色元素,让民族团结进步文化符号、建筑符号得以直观展示,为培育各民族群众归属感、打通服务各民族群众“最后一公里”发挥着重要作用。
2.社会组织多元合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实践团在调研中发现,“红石榴家园”“红石榴大道”“红石榴广场”这类特色民族团结功能区块的建设与运维,大多引入了第三方组织,通过它们的专业力量来放大平台载体的功能与效应。为进一步了解情况,弄明机理,实践团还对佘村“红石榴家园”负责人屈素丽老师进行了面对面半结构访谈,从中了解到社会组织主要从社会公益、读书驿站、政策宣传、职业技能培训、家园服务等7个方面开展多元化主题服务活动,致力于打造善学善用、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社区环境和家园氛围,让民族团结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在掌握以上情况的基础上,实践团还专程前往南京市浦口区鼎梦科技众创空间(2020年获评国家级众创空间),通过与众创空间负责人任华卿、社会组织法定代表人李先生、王女士(出于隐私保护不便透露姓名)等进行面对面深入访谈,进一步加深了对社会组织孵化、培育与运营等全过程的了解和认识。
3.社区嵌入式治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通过实地调研,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推动建立各民族团结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势在必行,这些社区也用生动的治理实践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参考。一是,基层社区以开展“线上+线下”活动为抓手,并结合当地特色文化,例如“三牛精神”“梨花节”等,吸纳、凝聚社区内各民族居民,加快促进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二是,基层社区通过嵌入式治理,不过多强调少数民族的特殊性,而是将少数民族居民作为社区治理的一份子,鼓励、支持少数民族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诸多环节之中。三是,基层社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关工作与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相融合,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主题相呼应,并以“红石榴+”特色品牌建设为手段载体,直接提高各族群众的就业率,促进乡村振兴,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半径延展至乡村末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团队成员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要做好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为开创中华民族的灿烂未来贡献青春和力量。下一步,青春红石榴实践团将深入聚焦“红石榴+”主题,创新活动载体、拓展覆盖范围,持续深入开展实践调研、理论宣讲、公益服务、交流共建等系列活动,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721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