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共同发力,继续改变着中国的面貌。”这强调了“中国建造”是中国创新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中国建造,为中国造就大国工程。
建筑,是一个国家、一座城市展现自我面貌最为直观的形式之一,形象地体现着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建筑变化,也是城市变化最直观的表现。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行知故里,文宣新貌”实践队的部分成员通过调查家乡建筑物的变化情况,追寻城市变化的脚步。
杜震宁同学调查了兰州市的一些标志性建筑在近几十年来的变化情况。1983年的兰州火车站,建筑物较为简陋,寥寥数人目送载着军人的部队卡车驶离;如今的兰州火车站,门前停着各式的小轿车,火车站建筑主体十分气派且具有美感,广场中央的马踏飞燕雕塑无时不刻向外乡人展示着兰州市的文化底蕴。
80年代的中山铁桥,可以明显地看到1909年建成的中山铁桥历经几十年的风雨虽然略显沧桑,却也气势磅礴;如今的中山桥,历久弥新的中山桥不仅是当地人来回于黄河两岸的重要枢纽,更是有着“黄河第一桥”美称的旅游景点,如今的黄河铁桥经过翻新依旧屹立,行人络绎不绝。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山路,马路上给“长辫子”电车留的空间只有一个车道,而它身旁的自行车车道却显得更为宽敞一些,那时的人们绝大多数还是以骑车作为主要的交通通行方式;如今的中山路,宽阔的马路上是并排的车道,道路上车水马龙,两旁的商店打着各色各样的招牌,俨然一副繁华的景象。
40多年,兰州市日新月异,这些建筑物的变化,正是兰州城市变化的印记。
张煜琦同学将洛阳市的部分建筑进行了今昔对比。从前的洛阳,并不是高楼耸立、广厦万千。低矮的平房大多都裸露着红色的砖头,应和着羊肠小道,看起来很是古老破旧。当时的周王城广场,是一座琉璃瓦装嵌的民族形式建筑,经历了岁月的斑驳,有些老旧,但是质量很好,始建于50年代,一直保留到现在。里面的东西,不是很多很精。大厅里的一只东汉石辟邪,体量不大,但很神气,保存的也很好,线条极清晰有力。
90年代中后期,洛阳出现了一批新的标志性建筑,以洛阳火车站、新百货大楼、牡丹城宾馆、华阳国际大酒店为代表,这些高层建筑的出现,使得古都洛阳有了几分大都市的气息。如今的周王城广场,被包络在大马路之间,四周环绕着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已成为洛阳人民休闲的核心地区。洛阳新区的建筑以住宅为主,一幢幢高层矗立着,向人们展示着洛阳这座古都崭新的面貌。新建的大学、高中也都充满现代化,多为中西结合的花园式校区,很是优雅高尚。
张晨昊同学调查了新乡市部分建筑物的变化情况。原来的中心医院门诊大楼,只有四层,设施也较为陈旧。后来,门诊大楼经过了翻新重盖,成为了一座高楼大厦,看上去更具备一家大医院的气势了。随着新乡市不断向东发展的步伐,一座座全新的建筑物在东区拔地而起,其中包括宝龙、万达广场、平原博物馆等。这些新建的建筑物,正是新乡市繁荣的标志。
广厦千万间,天下俱欢颜。一座建筑的变化,是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成就,象征着一座城市的发展,象征着一个国家的富强,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崛起。一项项大国工程的诞生,都是一个个中国梦的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再遥远!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713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