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大学子三下乡:千年蜀绣传承梦,今朝重现昔日辉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与政府愈发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调研时就曾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蜀绣作为中国刺绣传承时间最长的绣种之一,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为了探究蜀绣这些年来在国家和人民帮助下,从传承艰难到如今重现光辉的过程,苏州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探寻今朝蜀绣路”实践队于7月10日至7月16日,赴重庆市渝中区探访当地文化馆,并在相予绣阁采访到了重庆市级蜀绣代表性传承人王晖老师,从传承人的角度了解蜀绣适应时代,走向辉煌的艰难发展历程。 团队成员们在出发之前就对蜀绣的发展历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与艰辛以及国家和社会对蜀绣发展的扶持进行了调查研究。据调查,在2010年,同为中国四大名绣,蜀绣产业的年产值不足3000万元,与苏绣相去甚远,这充分体现出了十八大以前蜀绣发展的艰辛与困难。 7月12日,团队成员们先是于来到了曾经的重庆蜀绣保护单位重庆市渝中区文化馆,与先前负责蜀绣传承保护的工作人员们进行了交谈,了解到了十八大前后蜀绣在国家和人民保护下的变化。 据工作人员们的描述,在重庆蜀绣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时,重庆蜀绣的手工艺人们已经是一派落魄萧条的景象了。工作人员们就是在一个快要坍塌的破旧楼房里,挖掘出了当时所剩无几的蜀绣手工艺人。当时由于重庆挑花刺绣厂的倒闭,许多蜀绣手工艺人们都放弃了这项工作,纷纷转行,仅有为数不多的老手艺人们坚持了下来,其中就包括了重庆蜀绣的国家级传承人康宁老师。在当时的蜀绣传承困境面前,康宁老师面对的不仅是越发萧条的蜀绣市场,日渐减少的蜀绣学徒,更是自己生活的压力和听力障碍的不便,但这些都没有阻碍她,反而为她创造了能静下心钻研蜀绣的条件,终是把蜀绣传承了下来。 7月14日,团队成员们又在相予绣阁拜访了重庆市级蜀绣代表性传承人王晖老师。在与王晖老师的采访中,团队成员们了解到当时的蜀绣传承面临着非常多的问题:一方面是历史的原因,蜀绣曾因为解放时期的战争而出现过断层,许多曾在解放碑邹容路的绣楼都被大轰炸的炮火夷为灰烬。另一方面是市场的变化,在工业化进程以后,机绣等工业化生产方式对手绣产生了巨大冲击,大家对蜀绣的需求大大减少,进而就导致了蜀绣传承的困难。虽然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国家因重视出口,而在重庆重新成立了挑花刺绣厂,重新把蜀绣这一技艺传承下去。但是,即便如此,当时的蜀绣仍是不足以用来谋生。而且,蜀绣技艺的学习十分枯燥,起码要三年才能够出师,但一般年轻人都想要发展自己的事业,不能作为生存手段的蜀绣其实是不受年轻人欢迎。做的人少,需要的人少,也就导致蜀绣一直无法形成产业链。 而十八大以后,国家对蜀绣的传承保护极为重视。对于国家级传承人,每年是会有专项的项目经费,以支持蜀绣传承人们的研究和保护过程。而除此之外,许多蜀绣进校园等活动的举办也为蜀绣带来了新鲜血液。 在传承人方面,也有许多像王晖老师一样成立自己的工作室、艺术研究院的,让普通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蜀绣,并为想深入研究的人准备好了一连串配套的深入学习流程,让蜀绣技艺得以传承。而作为康宁老师的学生,王晖老师自己也有培养学生,基本都有七八年学习蜀绣的经历,他们都拿到了很多奖项,也有被评为初级工艺美术师,也有在申请传承人的,都向人们展示了蜀绣后继有人的欣然之景。 王晖老师也与团队成员们简单的谈了一下自己对蜀绣的未来的看法:蜀绣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好的,作为地方刺绣,蜀绣容纳了很多传统文化,也映射了整个中国的传统刺绣。而在未来,蜀绣要做好传承落地,结合教育是最重要的,要提高大众对蜀绣的认知度,让蜀绣走进生活,让大家都能看得到,才能让蜀绣生生不息的传承下去。 在早些年间,蜀绣作为一种手工艺,一直主要是以个体传授为主进行传承的。这种传承方式一旦脱离了传授人,就会失去传承途径。而在这方面,国家就对蜀绣的基本技艺进行了整理,出版了例如《蜀绣课外读本》等相关蜀绣教材。对于现代蜀绣教学方面,王晖老师也做出了很多自己的努力。她对于许多蜀绣教学进行了标准化和归类,让人们可以依照教材,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去学习这一项技艺,也可以分阶段进行系统的学习,这些对于传统的蜀绣传承来说是巨大的突破。 从市场萧条到广受欢迎,通过蜀绣保护工作人员们的叙述,团队成员们了解到在十八大以前,重庆蜀绣面临着产业规模小,从事蜀绣人员少,核心技艺难传承的三个主要问题。而在十八大以后,政府对蜀绣传承的保护极为重视,做出了许多相对应的举措,重庆蜀绣也于2008年第二批加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尤其是在宣传方面,传统文化的博览会,蜀绣进校园,蜀绣技能大赛,甚至是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上的创新宣传,国家都是大力扶持的。而在文化馆,这几年都会有免费的蜀绣兴趣体验活动,让民众更深入地接触到蜀绣,同时扩散其知名度。 据王晖老师介绍,在十八大以前,蜀绣还是只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私有的小众藏品,没有像现在这样对外开放展示,更多的是自己在做一些作品收藏,或一些民间收藏家会珍藏,传播范围不广,市场很小。 而现在,在王晖老师的蜀绣工作坊里,蜀绣作品就有三种大致去向:一是作为收蔵品,面向的受众是喜欢蜀绣作品的收藏家;二是通过与市场进行联系,为文创,服饰等提供蜀绣元素;三是部分游客可以通过预约,来工作坊里进行蜀绣学习并且带走一份成品。王晖老师这些年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蜀绣作品有了更多的展示空间,也是推广了蜀绣的知名度。 蜀绣,作为四大名绣之一,在过去十分繁荣。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针一线慢工出细活的蜀绣与周遭的一切显得格格不入,逐渐没落。但在十八大之后,国家重点关注非遗文化的保护,蜀绣搭上了政策扶持的列车,重新焕发出活力。从与传承人的对话中,可以深切感受到通过创新,将蜀绣与现代服饰结合,打造出了良好的文创产业,弘扬了蜀绣文化。创新为蜀绣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也十分感谢国家政府对于非遗文化的大力支持,蜀绣产业再次变得繁荣,也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可以相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在传承人的带领下,蜀绣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发展,未来也将不断地推陈出新。 “这就是我们复苏的文化自信啊!”团队成员王雨涵在实践结束时十分感慨。在蜀绣保护和发展逐渐走入大众视野的今天,国家和人民所做出的努力都被蜀绣的复苏而印证,蜀绣一定能再现辉煌,相信其他非遗也能同蜀绣一样焕发出新的生机。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662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