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口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趋紧,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与此同时,部分地区也出现耕地“非粮化”倾向,包含在耕地上种植经济作物、林果、养殖以及撂荒等行为,如果任其发展,将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因此应采取有力举措防止耕地“非粮化”,切实稳定粮食生产,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而掌握各地区非粮化态势对促进乡村振兴、保障粮食安全和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赴陕西长武针对非粮化现象调研队以长武县为例,研究其耕地非粮化的演变机制及管控策略,彭公镇为本次调研的最后一站。
8月7日,调研队成员乘坐火车到达咸阳市长武县,后经由公交车抵达彭公镇。彭公镇地处长武县城东北部,调研队先后到达子方庄村、孝村和鸦儿沟村,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通过发放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获取“非粮化”的相关信息。调研问卷不仅涉及到户主家庭情况、务农年份、工资收入、耕地情况,更是针对“非粮化”背后的原因设有关于粮食安全、政府政策的认知情况以及疫情和土地流转等社会因素的问题,每份问卷共计六十余个问题。
通过与村民们交流,调研队发现,彭公镇有一半以上的村民对粮食补贴的规则明细表示不清楚,各有各的解释。此外,经过对村干部进行访谈,调研队了解到目前在彭公镇有两个广为人知的“非粮化”政策:一是长武县为二次振兴当地的苹果产业,推荐村民使用“瑞阳瑞雪”品种替代原果树品种;二是已放弃种植果树、改种粮食的田块不能再种植果树。对以上政策中的第一条,村民们反映不积极,新品种的推广效果有待提高,其原因包括种植苹果费时费力而收益少、疫情导致化肥价格普遍抬高、耕地人口老龄化严重等。而对于第二条政策,虽然村民们无法清楚的给出国家粮食补贴的具体金额,但他们比较肯定的是,国家对种植粮食有实实在在且十分丰厚的补贴机制,这也是大部分村民决定转种粮食的原因之一。大部分村民都提到的一点是,由于青壮年外出务工,村内的劳动力大多为六七十岁的老人,其子女或许会在农忙时节返乡帮忙。
经过最后一天的调研,调研队已经对长武县耕地“非粮化”现状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也提出了一些解决“非粮化”问题的方法,例如政府出台支持创业政策吸引投资以留住劳动力、加强宣传国家粮食补贴政策等。调研队预计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完成对收集到的300余份问卷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最终获得一份关于长武县“非粮化”现状的报告。本次调研不仅提升了调研队员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还增强了其知农爱农情感,促进了队员们对三农问题的深思。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660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