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抗大陈列馆,传递红色革命精神
为开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一百周年,2022年7月暑假期间,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红色基因传承实践队成员尚彦汝来到位于河北邢台浆水镇前南峪村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 抗大)陈列馆,开始了对抗大历史和抗大精神的深入了解和调研活动。
在进行实践活动之前,实践队员通过网络媒体积极查阅了关于抗大相关介绍,并且还通过查阅图书馆有关的历史资料,对抗大有了初步的了解。
7月14日上午,实践队员来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陈列馆,馆外赫然矗立着的“抗大在浆水”的雕塑,雕塑下方为毛主席题词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教育方针,为抗大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抗大陈列馆内主体颜色为红色,三个展厅设有百种陈列品以及大量的珍贵照片和文字介绍,延伸曲折的路线布置,是对抗大革命的曲折但却光辉的历程的展现。通过馆内讲解员的讲解,我们了解到在一九四零年十一月四日抗大总校革命移驻敌后办学,从延安迁至太行山浆水川。在艰苦险恶的环境下,前南峪、浆水一代村庄,托护起这座“将星摇篮”、“烽火熔炉”。在滕代远、何长工等校长首长的领导下,学校创造性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编印的军事、政治、文化教材,被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誉为“敌后教育的灿烂之花”。
经讲解员介绍当时抗大学员缺食少穿,就以谷糠野菜充饥,课余自己动手开荒种粮,并保持着时刻准备战斗的气势。讲解员向实践队员介绍了陈列馆内“穿越封锁线”的蜡像,1939年8月,东征的抗大总校分三个梯队往返6次通过同蒲铁路封锁线。罗瑞卿副校长在每个梯队过封锁线时,都站在铁路上指挥学员通过的场景,场景突出了穿越封锁线时的紧张与危险。学员们在通过封锁线之前,进行了庄严宣誓:“我们誓必完成党中央给予我们的光荣任务,通过封锁线,直到最后的胜利……如遇危险,宁肯义死,绝不变节!”正是抗大学员在这种艰苦卓绝的岁月里仍然保留着革命的热情和舍身忘死的精神气节,才得以锻造了抗大精神。
队员了解到抗大所锻造的抗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战烽火中所放射的璀璨光芒。历史将把抗大精神永远铭刻,抗大校歌将被人们传唱,抗大旗帜将在人民心中永远飘扬。勇当民族先锋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抗大精神的核心;敢于夺取胜利的英勇战斗精神,这是抗大精神的精华;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是抗大精神的特色;勇于牺牲自己一切的无私奉献精神,这是抗大精神的崇高风范。
经讲解员介绍,从一九四二年五月起,抗大灵活机动转战两个月,粉碎了日寇拉网大扫荡,并得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电贺。为适应新形势,学校于一九四三年一月返回绥德。抗大在浆水历经两年零三个月,培养了六、七、八共三期八千余名军政干部,并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创办了十四所分校,共培养了军政干部十万余人,为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经过观察,实践队员发现来访的游客多为党员队伍,经访问,队员了解到党员们会定期来抗大学习,并贯彻抗大精神。同时,实践队员发现还有许多正在参观的游客为中小学生。随行的家长表示,带孩子参观抗大陈列馆是为了让孩子在娃娃时期就能感受到红色革命文化的氛围,学习抗大的精神,塑造坚强的意志品质。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队员了解到抗大的历史和发展历程以及抗大为抗战做出突出贡献。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为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一面伟大的旗帜,它的教育实践不仅在战争年代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为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精神财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594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