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红色中国,薪火永传”团队前往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在本次活动中,团队成员瞻仰了众多革命前辈的题词以及军民团结抗战的动人事迹,团队成员被沙家浜军民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所感动。作为新时代青年,应该铭记历史,不忘初心,方能始终,传承党的精神,弘扬爱国情怀。
泰山压顶不弯腰沙家浜作为革命教育基地,芦苇荡中诞生了许多传奇英雄,谱写了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篇章。走进这片红色教育基地,叶飞将军关于建立沙家浜革命根据地战略意义的巨幅题字照壁赫然映入眼帘。在通向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瞻仰广场的道路两侧,竖立着两排共计36尊英姿各异,伟岸挺拔的柱雕,这36尊柱雕象征的是现代京剧沙家浜艺术舞台中36棵青松,虽然身负重伤,但是依然坚强不屈,体现了泰山压顶不弯腰的革命精神,剧作家以新四军伤员为代表,歌颂了沙家浜精神。
芦苇火种,鱼水情深迟浩天将军曾亲笔题词“沙家浜,天下传,鱼水情,好榜样”。站立在瞻仰广场上,郭建光与阿庆嫂的雕塑矗立在瞻仰广场中央,雕塑西侧是新四军战士,东侧是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队员,背面有撑船的沙四龙,代表着革命斗争年代,在阳澄湖地区浴血奋战的新四军战士和当地老百姓。在这个雕塑后方两侧以锻铜浮雕作为长线,形象的再现了当年尝试党组织领导当地人民开展抗日斗争的历史功绩。在沙家浜景区6千亩区域内,纵横交错的河苍和茂密的芦苇荡,构成了一个辽阔、曲折又清香的水上迷宫,被称之为“芦苇迷宫”。遥想当年,新四军伤病员战士们就是在当地老百姓的掩护下,以这些天然芦苇荡形成的水陆芦苇迷宫,保护自己,打击敌人,使日伪分子如掐了头的苍蝇到处乱撞,摸不着东西南北。
进入纪念馆,团队成员们欣赏着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和一件件陈旧的历史遗物都在向大家讲述一个又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仿佛将大家带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烽火发月。团队成员们通过听介绍、读图片、看实物和观看多媒体影像等方式,瞻仰了阿庆嫂、沙奶奶、麦斯、杨帆等革命烈士遗像,了解了36名伤病员及郭建光、阿庆嫂等《沙家浜》人物原型的事迹,重温了沙家浜地区新四军和民兵的抗战历史,感受了当年阳澄湖畔芦苇荡里的革命风云,了解了老一辈共产党员人和革命烈士的艰苦奋斗历程。成员们仿佛身临曾经的革命战场,记忆里荧屏中那曾经的“芦苇火种”故事、“阿庆嫂”们的英雄事迹似乎触手可及,令人遐想、耐人寻味。当年,正是无数革命先辈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坚守不渝的清廉品质,依靠与沙家浜人民建立的坚不可摧的鱼水深情,为民族解放和夺取抗目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经资料显示,教育馆也接待过一些外国人,其中主要是在同济大学读书的外国留学生。在接待一批日本客人时,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他们展示了日本军人的暴行和沙家浜军民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日本客人看了展览后表示: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要努力发展日中之间一衣带水的友好关系。1992年3月12日,经省政府批准,撤芦荡乡建沙家浜镇。1996年,在市镇两级的共同关心下,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改版,新版进一步充实了抗战内容,并增加了日军暴行的一些珍贵照片,较详细地反映了当年新四军与日伪开展的复杂斗争状况,在每个部分的最后一块版面上,增加了沙家浜镇的大事记,还增加了改革开放以来,全镇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取得的巨大成果的内容。
此次沙家浜红色之旅,全体成员接受了一次生动鲜活的革命教育、经历了思想的洗礼,成员们纷纷表示在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一定要弘扬“沙家浜”精神,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锤炼党性修养,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岗位,积极行动。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545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