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泰州7月 日电(通讯员倪绍润)为深入了解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南泰学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组建的学生团队及自愿参与人员于7月1日前往镇江市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进行实地考察,并积极地投入乡村基层生活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一系列深刻阐述,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落实。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乡村有所改善,但农村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回避,扶贫之路仍需大家不断探索,不断努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群众发展需求呈现多样化、差异化发展趋势。在此次实践活动中,实践团成员切实从当地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出发,事先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哪里弱补哪里,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前瞻性和实效性,亲身体验当地生活,在实践中学习不同的扶贫振兴方式,用实际行动帮助当地村民,将成果成效体现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
(一)走访乡村,聆听民声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村民交谈,从中了解当地乡村情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韩菀堇摄
实践团成员走进村民家中,聆听他们对乡村振兴的看法以及当地农村发展的面貌,并向更多的村民宣传扶贫的意义与重要性,传递更先进的思想,激发当地村民的积极性。在与村民交谈中,实践团成员发现了现阶段当地农村在经济落后、人口流失严重、土地经营、产业转型难、医疗条件差和养老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走进基层,体验生活
图为实践团成员跟村民一起用井水洗碗。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韩菀堇摄
在农村,大多数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的方式增加收入,把儿童和老人留守在村里,孩子得不到父母的教育和陪伴,老人也得不到应有的照顾。还有多数农村孩子考上大学后,为满足他们对于理想的追求选择在大城市就业,真正回到农村建设家乡的不足10%,人才的外流让当地发展变得困难,村民们的生活也过得十分拮据。实践团成员亲身体验当地村民的生活,他们用井水洗衣、洗碗;使用灶台生火烧饭;在炎热的夏天没有空调的凉爽,只能摇着一把扇子驱热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这次亲身实践中,更坚定了实践团成员希望能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决心。
(三)走进农田,助民助农
图为实践团成员帮助村民清除杂草。中国共青网通讯员朱馨怡摄
实践团成员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走入了农田,看着各式各样的菜品在土地里成长,他们停下脚步帮助村民清除杂草,为村民贡献自己的小小力量。当实践团成员抬头瞭望,看到还有很多空地无人耕种,这才发现许多80、90后的打工族不会种地,也不会再回去农村种地,只有那几处土地由老人耕种。耕地人老龄化,伴随老龄人的凋零,土地面临无人耕的危机,种植业和养殖业品种单一,土地流转慢慢地成为默认的自发行为。农村并不具备规模经济优势,也不会吸纳生产要素的聚集,更不会带来投资,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当地农村的发展。
“我们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了,我们农村下一步的目标就是乡村振兴。不仅城镇要好,乡村也要好,乡村城镇一样好。我们不能满足,还要再接再厉。”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是这样谋划乡村振兴大棋局的。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主动肩负起重任,运用所学知识为国家做贡献,为乡村发展做力所能及的事,也希望更多的人参加到扶贫队伍中,助力乡村振兴,让亿万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汇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为建设美好家园而不懈奋斗。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小区门口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朱馨怡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513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