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乡村振兴,探寻港东渔码头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特色,2022年7月17日曲阜师范大学小海螺青春志愿服务队前往青岛市崂山港东社区展开社会实践活动。寻找崂山市港东渔码头,见证港东渔码头带领村民走上乡村致富道路的变化历程,讲好乡村振兴的村庄故事。
图为实践队员前往港东渔码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涵星 摄
研读码头历史,追溯致富道路
港东村西依崂山,东临大海,这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旅游度假的绝佳去处。近年来上级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港东渔码头旅2A级旅游景区。这一特色的推出,让这个位于青岛最东侧海边的山村不再偏远,让更多的人因为它的出现而认识了这个农村,更让社区的居民迅速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自2010年以来,港东村利用自己独特的地理优势,着手打造港东渔码头。港东渔码头位于港东区西侧,占地40余亩。该项目以现有的文武港码头为依托,充分利用港东的自然景观、渔家风情、特色美食、干鲜海货等优势,大力发展渔家宴,突出原生态港东海鲜的特色和当地渔民传统海鲜美食做工特点。现如今港东渔人码头海鲜一条街已发展个体经营业户40余家,渔家宴20余家,解决就业300余人,可同时接待3000名游客就餐,住宿床位400个,年均收入500余万元。可见港东渔码头旅游景区的发展,带动了港东村的干海鲜土特产发展,并从根本上解决了居民的就业问题,为全社区的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图为实践队员认真研读港东码头历史。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涵星 摄
深入港东村民,了解码头特色
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港东渔码头的传统特色以及推陈出新的创新文化,小海螺青春志愿服务队队员深入港东渔码头当地村民进行采访。经采访了解到,港东渔码头最早建于50年代初,主要用于渔船的停泊及海捕产品的销售。随着时代发展的需求,经上级批准,码头于2005年开始一期改建,并于2008年全面竣工,该项工程共分为四个工期完成,总投资额达1200余万元。
港东渔码头现已成为王哥庄街道最大的码头,拥有捕捞船300余艘,从事近海捕捞居民600余人,水产养殖面积1644亩,年均水产品产量18000吨。由于本地沿海无污染,海水清澈透明,气候适宜,极适合海洋生物的人工养殖及发展旅游业。近年来,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枯竭,社区经济增长日渐变缓,社区结合自身传统渔村文化及文武码头等优势,打造了港东渔人码头旅游项目,推出了四月初八妈祖文化节,以此吸引游客发展旅游经济,促进社区经济发展。
图为实践队员对码头村民进行采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涵星 摄
披荆斩棘抓契机,齐心协力筑基石
港东码头的发展离不开社区中的每一个村民,是全村上下齐心协力,在当地特色优势的基础上,利用国家政策以及村民智慧共同推动港东码头的建设,从而带动港东社区的进一步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快速推进。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及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港东村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立足实际,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断整合辖区资源,将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以“山水田园、生态休闲、健康养生”为基本定位,以“特色渔村、美丽港东”为契机,大力发展港东品牌、推出“农历四月初八港东妈祖文化节”、“九月一日开海节”,着力打造农(渔)家宴、特色民宿,干鲜咸海产品、王哥庄大馒头等特色产业,推动民生事业发展,走出一条富民脱贫的新道路。
图为港东渔码头风景及产业发展。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涵星 摄
星光不负赶路人。一代代人的努力将港东码头建设起来,一个个乡村也正通过他们的特色产业实现乡村振兴。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期,农业必须强起来,农民必须富起来,乡村必须美起来。实践队成员紧跟国家步伐,深入基层,发挥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的能力,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事业贡献青春力量。同时实践队成员积极利用新媒体宣传港东渔码头,让更多的人可以切身体会到港东码头的历史特色以及变化历程,了解乡村振兴的发展、记录中国的乡村振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464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