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非遗,走进非遗,传承非遗,7月8日,安徽师范大学“阳光体育”社会实践团队赴马鞍山环峰四小,对马鞍山市第五批民间扎彩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洪诗成进行专访。
洪诗成是马鞍山市第五批民间扎彩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含山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代表作品有《走马灯》,《大五福》。二十年的时间,洪诗成凭借着他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坚持不懈的精神,为含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坚守热爱——愿做非遗传承的实践者
走进洪诗成的家中,一个巨大的红色的灯映入眼帘。经洪诗成介绍,这便是古代民间的双层走马灯,大轿顶,花鼓式样,四十八个角,双走马,点上两根蜡烛,利用蜡烛燃烧产生的热气,带动涡轮旋转,里外两匹马都在走动。当地人民都知道它,那是洪诗成从学习扎彩(非遗文化的一种)第一天开始便开始雕刻的,经过一年才得以完成,并成功地成为马鞍山含山县走马灯的代表之一,如今已经有20年的历史。一笔一划,无数个雕刻的日日夜夜,都透露着他对非遗文化的热爱,更是他对实践非遗文化的一份坚守。
“你们看桌上的灯笼,兔子灯,荷花灯,方灯,团徽……小的时候我便想自己亲自刻下来,如今老了,愿望终于实现了。”洪诗成兴奋地说到。
实践团队了解到,6岁的时候,洪诗成跟随父亲走访当地的非遗传承人,无意间看到各式各样,栩栩如生的雕花,灯笼等。那以后,洪诗成在心中埋下了剪纸,雕刻等民间艺术的种子。后来,迫于生计,他不得不去谋求其它的工作,但非遗文化的火焰并没有在他的心中熄灭。49岁,洪诗成退休,此后的所有时间,洪诗成都在学习非遗文化,他一有时间就到民间走访学艺,拜访环峰镇的大严村,王鲍村等非遗文化积淀深厚的村庄,可谓到达了一种痴迷的境界。
“2020年是我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据了解,那一年,洪诗成77岁,小时候想学习的各种手艺终于被他完成,这可把他激动坏了,他急忙召集亲朋好友,和他们介绍自己的作品,看着桌面上一盏盏精美的灯,差点感动的落泪。这一年底,洪诗成被评为马鞍山市第五批民间扎彩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此同时,含山县人民政府,马鞍山市人民政府等网站都对其做了一对一报道,他的作品被无数人民关注到,很多对非遗文化感兴趣的人都来上门拜访他,这无疑是他实践非遗文化的一个巨大成功。
面对如此骄人的成绩,洪诗成却在思索非遗文化下一步发展方向。为了尽可能多的传承非遗文化,他又开始学习并传播古时的皮影戏,面具,印章等手艺,均达到了预期的成效。
洪诗成的非遗手艺虽然是近两年才被更多人关注,却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不仅有了一批向他学习的弟子,还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与赞扬。含山县非遗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洪诗成的努力,他坚守热爱,不畏艰幸,费尽心思地积极学习非遗文化,是每个青年应当学习的榜样。
免费施教——让非遗文化“青”起来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我要让非遗文化进校,让非遗文化“青起来”。”这是洪诗成强调的最多的一句话。含山县非遗文化从当初几乎无青少年问津到如今非遗文化已进入无数校园,洪诗成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问及洪诗成初衷时,他表示身为国家认定的非遗传承人,这是自己的一份责任。谈到非遗进校的发展历程,洪诗成感慨:“起初,这里的学校几乎没有介绍非遗文化的,孩子们对非遗文化也不感兴趣,我和学校协商,几乎没有愿意让我进学校的,那时候虽然很难,但是我想着我这一生便是为了传播非遗,如果祖国后代都不关注它,那非遗文化不就完了,后来,终于有学校愿意接纳我,到现在,我每个月几乎都会去学校开展讲座,不过我也不是图钱,我都是免费的。”寥寥片语,却能深刻体会到多年来洪诗成对让非遗文化“青”起来所做的巨大贡献。短短几年,从城里的学校到落后乡村的学校,洪诗成跑了个遍。他从来不收取任何费用,对于有意愿学习非遗文化的青少年,他更是大力培养,每周都会进行一对一指导。
在洪诗成的带领下,含山县各高校掀起来非遗进校的热潮,各大高校不仅定期安排非遗讲座,还积极鼓励每年参加“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们将非遗文化增加至实践课程。这一个小小的县城正迸发出前所未有的非遗进校的新能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321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