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国基,谷为民命。近年来,我国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布局趋于合理,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坚实支撑。与此同时,部分地区也出现耕地“非粮化”倾向,一些地方把农业结构调整简单理解为压减粮食生产,一些经营主体违规在永久基本农田上种树挖塘,一些工商资本大规模流转耕地改种非粮作物等,这些问题如果任其发展,将影响国家粮食安全。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防止耕地“非粮化”。为进一步了解陕西长武县耕地“非粮化”情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赴陕西长武针对非粮化现象调研队于2022年8月2日前往本次调研的第二站——丁家镇。
丁家镇位于长武县西部,其总面积达35.56平方公里,距本次调研第一站洪家镇约3.79公里,沿312国道而行,约8分钟车程。上午9点左右,队员们到达丁家镇,在此分组后,先后前往十里铺村、丁家村、张代河村、直古村对当地村民进行问卷调查。村民们热心地配合队员们的工作,不仅认真填选调查问卷,对队员们提出的问题也知无不言。对于难以亲自填写问卷的居民,队员们采用口头问答的方式获取问卷信息。在被问到关于“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帮助”时,其中张代河村的一位村民罗大哥骄傲地对调研队员们说道:“俺们村的蔬菜大棚就是政府出钱帮忙建的嘞!”
在张代河村问卷调查结束后,调研队员们在罗师傅的带领下前去参观村里的蔬菜大棚。据罗师傅介绍,在张代河村,大概有40个蔬菜大棚,一个棚约有半亩地,每亩地的年租金为300元。这些土地是村里无法种植的农户流转出去的,现主要被用于种植西红柿、辣椒、豆角等。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号角下,张代河村以果业生产和畜牧养殖为主,让全村村民不断致富增收,家家鼓起了钱袋子。乡村干部带领群众一心奔小康,立足瓜果蔬菜产业集群的优势,建成设施大棚450亩,积极探索盘活全镇设施大棚资源要素和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道路,全力创建“产供销(蔬菜)一体标杆村”。
之后调研队员们来到丁家镇调研最后一站——直古村。队员们通过实地调查以及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到直古村的基本情况。直古村地处长武县城西南5公里处,全村共有3个村民小组,300多户,1500多口人。据不完全统计,该村有生猪养殖小区1处,存栏25头,全村生猪存栏130头,羊存栏160只。其还拥有长武县直古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长武直古养鸡场等私营企业。其主导产业以果业生产、畜牧养殖和劳务输出为主。在实践调研过程中,队员们还发现,在直古村中约有100亩地流转给正大国际养猪,其中年租金为每亩地500元。
经过一天的努力,调研队共发放8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为77份,回收率高达96.2%。在开展社会实践过程中,队员们克服天气炎热、道路崎岖等重重困难,以饱满的热情、切实的行动深入了解当地农村耕地“非粮化”情况,也真切地感受到耕地对于人民、国家的重大意义。经过第二天的走访调研,队员们完成了当日所有问卷调研工作,对于由政府支持修建的蔬菜大棚给当地居民带来的增收效应也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同时也让大家切实地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先富带后富庄严承诺的必由选择。中国的农民,是最纯真、最朴实、最可爱的一群人,他们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在战争年代里,用鲜血支撑了新中国的建立,在祖国成立时,用口粮支援了工业化的发展,在改革开放中,用汗水浇筑了共和国的繁荣。祖国大踏步走向伟大,他们理应分享到更多发展的红利。乡村振兴,让农村更美丽,让农民更幸福,让农业更兴旺。只有全部农民都过上了好日子,才是真正的小康社会,才真正体现祖国富强的意义,才真正显现出共产党人的初心。当看着张代河村罗大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队员们也跟着笑了。大家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学以致用,勇于承担时代与社会赋予的责任,将个人发展融入祖国社会的发展,将个人成长融入祖国社会的成长,树立扎根基层、服务百姓的意识,将来为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添砖加瓦。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246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