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机械化程度的普遍提高,原本流传于千家万户的手艺活开始逐渐被世人所淡忘。为了更好的保护非遗文化,促进原始手艺活的发展,6月17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的同学们抵达襄阳市老河口,探寻古文化遗迹,探索木版年画的奥秘,为文化的传承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为了在实践中更好的体会到年画的寓意、了解手工雕刻的制作过程,“拾遗”志愿服务队的同学们在线上也做了较为充足的准备工作。据了解,老河口是湖北省目前唯一仅存的木版年画生产地,从明朝中期开始出产年画,清代乾隆至光绪年间发展最为兴盛。
在中国民间,年画是年的象征,不贴年画就不算过年。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机器化作业的不断推广,原本手工雕刻木板,染色印刷的技术已经逐渐不再被人使用,老河口木版年画逐渐衰落,技术传承面临危机。老河口是湖北省重要的木版年画生产地,仅剩陈氏家族一脉相承。多年前,第五代传承人陈洪斌老师接过家中世代相传的刻刀,坚持雕刻,将传承年画技术作为一生的追求,开办各种活动,将年画带进千家万户。“雕版很考验雕刻手法和对木材纹理走向的辩识,想要完成一幅作品,需要足够的细心和耐心,我很喜欢跟学生交流,看见你们愿意来到老河口体验雕刻,将老河口木版年画雕刻技术传更好地承下去,我非常愿意来进行雕刻的教学。”陈洪斌老师对“拾遗”志愿服务队的同学们说到。
6月17日,在老河口木版年画传承人陈洪斌老师的带领下,“拾遗”志愿服务队的同学们来到逸仙斋木版年画工作室。陈洪斌老师向拾遗队员们介绍了木版年画的由来、制作过程、传承现状,展示了部分年画作品。
工作室中陈列的一幅幅年画作品,承载着老一辈人对年的敬意,看似简单的作品却有着精细的制作工艺与复杂的制作过程。每一块梨木雕版上流畅的线条无一不展示着雕刻师傅的深厚雕刻功底,印刷出的人物造型更是生动形象,栩栩如生。老河口木版年画的内容大多选自传说故事、历史故事,运用理想化色彩来塑造形象,多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也正是这些年画背后的故事,深深吸引着志愿服务队的每一位同学。
陈洪斌老师为队员介绍了老河口木版年画的选材、雕刻、印刷过程:雕刻版材主要为梨木,雕刻工具主要为平刀、尖刀、刮刀等,而印刷则是采用印刷套色的方法来进行。陈洪斌老师说道:“木版年画在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陕西汉中等地也有生产,老河口木版年画与其他地方的制作工艺相比,虽大同小异,但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工作室内陈列着两幅吉祥寓意类作品,这两幅木版年画生动地体现了探花郎与状元郎的喜悦,同时这类作品也反映出了人们对美好理想的追求。看似简单的雕版,却要经历刻版、贴版和雕刻三个步骤。为了在后期印刷时仍保持原画的样子,在刻版上讲求“陡刀立线”的手法,使印刷出的画面不走样。
通过对逸仙斋木版年画工作室的参观,志愿服务队的同学们更真切的了解到了老河口木版年画的制作。代表我国民间传统美术艺术的木版年画所呈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副好的作品,更是体现了朴素人民群众的心意。在感受传统手艺魅力的同时,志愿服务队的同学们将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用心体验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用自己的力量为传承老河口木版年画注入无限生机,让更多的学生、市民们了解非遗文化、感受非遗魅力、领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243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