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7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拾遗”志愿服务队来到了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市对“南派”木版年画进行实践调研,了解和学习木版年画的制作技艺,深究其中的文化内涵,以期协助非遗手工技艺进行传播与创新。
据了解,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市,地处湖北省西北部,是目前湖北仅存的木版年画产地(又被称为南派木版年画)。
上午九点,实践队穿过闹市,便来到了一处安静的小巷,眼前是两层或三层的民居沿着小巷整齐地排列着,这些民居门前大多种着高大的银杏,也有石榴、柿子树之类,树荫下是正盛开着的菊花、凤仙花。这里就是义文巷,巷外即为闹市,巷内却毫无车马喧嚣之意。沿着巷子走,便能看到“逸仙斋”的牌匾,这座充满古朴气息的宅院正是此次社会实践的实践基地。
“南派”木版年画第五代传人陈洪斌对“拾遗”社会实践队的到来表示欢迎。在逸仙斋木版年画工作室的会客厅里,他先向实践队队员们讲述了义文巷的由来:“义文巷是以我爷爷的名字命名的,是为了纪念“南派”木版年画第四代传人陈义文大师而命名,同样也是为了宣传和发扬木版年画这项非遗手工技艺。”然后他又向实践队员介绍了“南派”木版年画的发展历史,木版年画折射着襄阳地区人们的生活,其内容也跟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变化和发展,可以说木版年画记录着鄂西北地区人民的生活风貌,是一份特殊的社会历史纪录片。随后陈洪斌又完整展示了木版年画的印刷过程,介绍了木材、纸张、颜料等材料的要求。最后他又带领实践队员们参观了部分民间常用的木版年画成品,包括年画娃娃、门神、生肖图等,其中一幅冰墩墩的年画引发了实践队队员们的讨论,陈洪斌表示这是专门为北京冬奥喝彩所雕刻的一幅木版年画,是属于民间非遗传承人独特的浪漫。
在对木版年画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后,“拾遗”实践队的队员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疑惑:“在先前的介绍中我们知道了木版年画一度很是受到大众喜欢的,那为什么现在却很少能在日常生活里看到它了呢?”“木版年画的制作周期较长,一套模板从选材开始,要经过晾晒、打磨、雕刻等几十道工序,十分耗费精力。”陈洪斌这样说道。同时,木版年画还存在着变现模式落后、宣传力度不足等问题,而随着电子印刷技术的发展,木版年画的市场又被迅速挤占,这项非遗手工技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在交流中,陈洪斌希望实践队队员们能在接下来的实践学习和操作过程中,结合现代市场进行分析和思考,寻找木版年画新的发展机遇,一起为保护、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出谋划策。
在下午的初步实践环节,陈洪斌给实践队布置的任务是选择木版。他带领实践队来到逸仙斋二楼工作间,经过观察木材品质、讨论版型排列后最终选择了四块大小合适的材料。紧接着,实践队队员们在陈洪斌的指导下开始对木材进行加工,利用工具将木材修改成合适的大小,再将其表面刨平,以便进行后续的加工雕刻。操练着从未使用过的框锯、羊角刨,实践队队员纷纷表示“太难掌握了”,“稍有不慎便容易伤到木材”,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队员们对工具的使用的也慢慢熟练起来,在合作与分工下成功将模板打磨成了合适的形状,今天的工作也将告一段落。
最后,陈洪斌表示木版年画的传承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年轻人所特有的创新性和行动力是激发非遗文化创新性转化的希望,实践队的到来是一次很好的契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考察学习也将成为这项技艺传承的一种新模式,而实践队的每一位队员都将成为这项技艺的传承接班人。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208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