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理工学院“机巧善工-农耕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团队六月三十至七月五日到岳阳市浯口镇双江村进行农具调研实践活动
谈及农业,就触动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它始终是人类的基业,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农业。此次“三下乡”行程结束后回到学校,我们开了一个总结会议,在会议上谈论此次行程的收获与感想,我不禁想起村庄里那一片绿油油的稻田,这都是农民伯伯今年的劳动成果,以及小朋友们那天真的脸庞上在谈及农耕文化时显露出新奇的表情。若干年前,我们的祖先还处于部落时期就发现了第一粒粮食的种子,我们熟悉的农业也从此发展了起来。之后的很多年,我们的祖先不停的寻找新的作物,完善农作物的培育方法。针对农业,我们逐渐形成了一个系统,一套文化,这就是农耕文化。
在会议上,同学们纷纷发表着自己的看法,相互交流各自的心得。我在与同学们的谈话中发现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收获与不同的见解。同学们的不同见解对我也产生了影响,更加完善了我看待事物的角度,对农耕文化也有了更深的见解。我发现农耕文化正在渐渐地淡出当代人们的视线,并且农具也成了大多数人难得一见的器具。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机械化的普及,新一代的青少年只能通过书本上的图片或者是博物馆展示柜里的模型来了解这些农具。对于这种情况来说,开展农耕文化课堂具有非凡的意义。
我国的农耕文化不仅仅是田间劳作的智慧传承,广义来说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农耕文化最早起源于河姆渡时期,出土了当时的谷物化石,然后以男耕女织为中心发展农业文化,包含很多耕种技术和科学发明。相关的记载传说有伏羲教人们做网,神农氏教人们耕种,大禹治理水系,这些都是与农耕文明息息相关,也组成了现在的农耕文化。农耕文明创造了农耕文化,又或者农耕文化延续了农耕文明,两者相互依存。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家庭模式是“耕读传家”,即既要有“耕”来维持家庭生活,又要有“读”来提高家庭的文化水平。因此我觉得农耕文化与农耕文明是不可分割的。
交流中,提及了仿制农作物的活动,大家兴趣盎然,纷纷说起自己对农耕器具制作要点的见解,有些同学甚至拿出手机向我们展示他制作的农耕器具的照片。每个人制作的农作物都不一样,不但是器具之间不同,而且相同的器具也存在差异,其中有一位同学的气质制作与参考的模型大相径庭,大家哈哈的笑开了怀,总结大会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下圆满结束。
农耕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在进行亲身制作农耕器具活动中,回顾总结。我对农耕文化有了不一样的看法,看到农耕器具也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情愫。农耕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不止归于农田,也不似“实在不行就回家种田”这句玩笑中说的那般简单,农田和农业劳作只是最表面的一层,其真正代表着的是整个农业史和背后的重大意义。农耕文化一直在发展,它的现代新篇章便是改革,以后“黑土麦田”不仅仅是一项计划。这类例子还有很多,即使时代快速发展着,信息化的时代早已来临,我国依旧大力倡导着农业。给农民伯伯发放粮食种子,发放肥料等措施都是对农业的支持。民以食为天,农业不可废,与此同时农耕文化也不可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002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