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
7月17日,“星火皖南”孤峰村文化产业调研实践团队拜访了荣获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的王直老人。踏入王直助教中心,跟随团委书记的步伐,队员见到了王直老人。清风吹拂王直老人的满头银发,每一根飘动的发丝,都在诉说着王直老人的初心与艰辛。“救一个孩子,就等于就一个家庭”。一句话,一辈子。王直老人用他的一生践行着他心中的大爱,用双手托起一个个留守儿童的梦想。
王直老人颤颤巍巍地从书橱中翻寻着一沓账本,微微泛黄的纸页,一笔一划书写下募捐者的名单,“常熟 新华学院大四 4000元”“北京 安徽农业大学 4000元”“合肥 合肥学院大二 4000元”……每一笔账单,架起爱的桥梁。王直老人奔跑在受助者与资助者之间,奔跑在每一个留守儿童的现实与梦想之间。根据团委书记的介绍,王直老人经常在山里考察,目睹孩子们孤独无助的情景,于是便萌生了兴建助教中心的想法,想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让他们能够顺利的毕业。坚守初心二十载,一批批优秀的学子走出大山。在谈到受助者名字时,王直老人眼中闪烁着光芒。“这个孩子,今年考大学”“这个孩子已经工作了,去年春节还来探望我了”……
王直老人赠送给我们一本影集,上面不仅仅记录下了在他的帮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也记录下了王直老人坎坷又不凡的一生。王直老人原是文化站站长,一枚章子,一块牌子,几间简陋的站舍,便是王直老人的全部。创办城乡站文化报,跋涉于孤峰村和12公里外的县城,几块红薯,几个大馍,几口山泉水,将自己编写的报纸邮寄各地,只为把于艰难时奋起,于困境中磨砺的精神传遍给全国的基层文化者。苦难的生活似无底的深渊,但王直老人始终坚守着内心的一片净土,最终创造出了前程万里的景色。为了在更大程度上募集帮扶资金,他坚持跋山涉水、深入各户进行实地调查,将资料信息发给经济发达地区的友人,同时穿梭于各大爱心企业呼吁呐喊,为每一位孩子争取一对一帮扶。王直老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一直坚守在人民的身旁,心系穷苦百姓,情牵贫困学子。
身着素衣,心有锦缎。王直老人一直居住在王直助教中心,屋内摆放着几张供来访者坐的椅子,一张书橱存放着王直老人珍藏的各项资料。“合肥工业大学,我印象很深啊,前几年一直都来,现在没有留守儿童了,孩子们都去城里面读书了。很感谢你们啊,一直都有人来助教中心。”王直老人始终不忘每一位给予助教中心帮助的人和单位机构,那一颗滚烫的跳动着的感恩的心,将爱洒满世间,成为了照亮别人的光。
从王直老人的讲话中,我们得知:十几年来,王直助教中心留守儿童的人数越来越少。现如今,助教中心已经没有了昔日儿童的欢笑和朗朗书声。“我年纪大了,帮助不了更多了。”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王直老人讲到这里叹了一口气。王直老人将自己的半生都贡献在教育扶贫上,即使现在处于耄耋之年,老人依旧牵挂着贫困学子。
王直老人始终在向实践队员强调,青年一代要将自己的青春才智洒向祖国大地,关注到基层百姓的生活现状。王直老人向我们展示了他奔波在乡土大地上的的点滴记录和思考。其中记录最多的就是王直老人对于乡村教育发展的思索:改革浪潮的推动,大批村民外出务工,留守儿童身处偏僻的农村,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资源。也正是这一点一滴的记录,成为王直老人不断奔忙筹集捐款的动力源泉。
临走前,王直老人坚持要将他的青铜塑像赠送给合肥工业大学,“无以馈赠,以示谢意”。王直老人的灿烂笑容里,映射出的是一位老人对生活和生命最大敬意和谢意。
文/李洪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8858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