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非遗,传承文化——桃花坞木板年画
非遗全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由于其非物质性和不可复制性才使其变得尤为珍贵。非遗的发展也一定程度上地说明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担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能够加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为了走近非遗,传承其蕴含的文化,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学生会“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破浪大队于2022年7月23日到访苏州市姑苏区乔麦工作室,与非遗文化进行了一场近距离的交流。
聆听介绍,欣赏代表作
晨曦划破天际,朝霞带着暖意升起。2022年7月23日上午,破浪大队的队员们怀着无比热情的心来到了位于苏州市姑苏区的乔麦工作室,前来欣赏传承桃花坞木板年画中的文化。活动伊始,工作室的工作人员给破浪大队的队员们介绍了桃花坞木板年画,在工作人员的详细解说下,队员们知道了桃花坞木版年画是苏州市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桃花坞木版年画源于宋代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迄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其技法继承了宋代雕版印刷工艺,形式以门画、中堂、独幅画为主,内容有驱凶避邪、祈福纳祥、风俗时事、戏曲故事等。桃花坞木版年画通常以头大身宽的人物为主,色彩以红、黄、蓝、绿、紫、淡墨等色为基调进行组合,给人一种对比强烈鲜明、欢乐明快的视觉感受。2006年5月20日,桃花坞木版年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为Ⅶ-3。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唐伯虎一首《桃花庵歌》让姑苏城内的桃花坞为世人所熟知。随后工作人员给队员们介绍了几幅代表作,如,《一团和气》、《调鸟图》、《琴棋书画》、《岁朝图》、《娃娃得利》等,其中,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一团和气》:宽60厘米、高80厘米,是由明宪宗朱见深命画工为内宫创作的一张画稿,在“和合致祥”四字之下,一位面容慈祥的老妪展示着“一团和气”的手卷。
了解制作流程,品味来之不易
在欣赏完构图丰满,色彩明快,富有装饰性的桃花坞木版年画后,队员们被其所惊艳,十分急切地想要得知这些瑰宝是如何制作而成的,于是工作人员带领队员们参观制作年画的作坊并进行介绍: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制作流程可归纳为创作(画)、刻版(刻)、印刷(印)三道工序。
在画稿完成后,刻工将画稿粘贴在梨木板上,称“上样”,一般将画稿分成线版和套色版若干块。然后刻工运用拳刀,根据画稿上的线、点、块,先后采用发、村、挑、复、剔等技法刻作,以使线条流畅,图稿不走样。
桃花坞年画是一版一色,分版水色套印的,印刷时先印墨线版,然后根据画稿的色泽再分版套色。年画通常用色为红、绿、黄、桃红、紫和淡墨等五六套色,虽然套色版用色不同,印刷时都是均匀平刷,不分浓淡,但可用“环色”,即两种套色重叠造成复色,可丰富色彩的变化。
在印刷过程中,印工则采用“模版”技法,使墨线版和套色版准确无误,以确保印刷的作品与原作不失真。最后进行装裱,一幅年画才算完工。
采访工作人员,推进非遗保护
聆听玩工作人员对于制作工艺的介绍,随后破浪大队的队员们对工作人员进行了一个简单的采访,在采访中,队员们得知每一份的坚守,都有十份的付出。作为唯一一支发源于城市的木板年画,桃花坞年画以细腻的线条、淡雅的色彩和丰富的寓意取胜,不少画面还有诗句题咏,具有极高的文人气息。它所呈现出来的这种气质,其实就跟苏州人是一样的,平和、包容、细腻、委婉。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与年画创作的过程和要求是相悖的,选择这行,需要极大的决心和毅力。但从工作人员自身而言并不喜欢喧闹的生活,无论外界再吵、再闹,只要拿起拳刀,工作人员们的内心就非常的安静和踏实。年画,说到底,是一种媒介,通过象征,隐喻及其他有意味的形式,去表达趋吉避凶的祝愿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通过此次“三下乡”的活动,破浪大队的队员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了保护非遗的重要性,队员们纷纷表示作为新一代的青年人,必须要有新一代的担当,要多参加保护非遗的活动,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保护非遗的队伍之中。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新时期,我们青年要增强自己的信心、精神和力量,为保护非遗,传承非遗文化奉献自我。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8572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