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杨红霞 杨楠)蓝是苍山的黛色山峦,白是洱海的银波闪闪,蓝白相间创造出千万种可能。白族扎染工艺主要流传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其中以周城白族扎染最为著名,是1996年国家文化部命名的“民族扎染艺术之乡”。7月19日,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云滇青年心向党,助力乡村振兴行”乡村振兴促进团(以下简称为促进团)走进周城村,聚焦乡村振兴战略,以调研为基础,深入乡村地区,开展实地采访、现场体验等实践活动,感悟非遗魅力,参与美丽乡村规划建设、非遗传承和文化推广。 感受文化色彩,领悟遗产真谛 7月19日上午,促进团走进周城村璞真扎染博物馆,学习了解白族扎染历史,动手体验扎染过程,切身感受非遗魅力。促进团了解到白族扎染取材广泛,常以当地的山川风物作为创作素材,其图案或苍山彩云,或洱海浪花,或民族风情,或花鸟鱼虫,妙趣天成,千姿百态。在浸染过程中,由于花纹的边界受到蓝靛溶液的浸润,图案产生自然晕纹,青里带翠,凝重素雅,似梦似幻,韵味别致,具有极大的观赏性和艺术性。白族扎染的制作方法别具一格,其主要步骤有画刷图案、绞扎、浸泡、染布、蒸煮、晒干、拆线、漂洗、碾布等,技术关键是绞扎手法和染色技艺。染缸、染棒、晒架、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制品种类有面料、床单、桌布、围巾、枕巾、手帕、门帘、窗帘、沙发巾、挎包、坐垫、茶杯垫、围腰、服装等10多个品种,色泽自然,经久耐用,穿着舒适,有较高美学价值和实用功能。 保护非遗文化,启迪现代文明 7月19日下午,促进团通过实地采访和调研了解到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文化结构中,非遗文化的宝贵价值已经被广泛认可,随着乡村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少数民族非遗文化获得了一个广阔的展示舞台。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产业的传承和开发,为乡村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途径。少数民族“非遗”作为最重要和最有代表性的乡村资源,其内蕴的价值决定了其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有利依托。因此,合理开发少数民族“非遗”资源成为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选择。 2006年,白族扎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国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文化,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活态的形式传承了大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民的活息息相关,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保护和传承好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8436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