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边总有这样一群劳动者,他们常年穿行于乡村农户,忙碌于田间地头,不怕坎坷泥泞,不畏狂野骄阳,把农业科技的好雨撒向绿色田野,把惠农新政的春风吹向万户千家。他们热爱农村,一心为农,甘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犁铧和孺子牛,用热情和奉献,帮助广大农民走上致富奔小康之路,引领传统农业迈进现代化的门槛!他们是情系三农、求索三农、服务三农的农业技术员。
2022年7月18日,我跟随实践团队来到了新府山易地移民搬迁农业产业园,有幸认识并采访了产业园技术指导朱延朝老师。
我们见到朱老师的时候,他正卷着裤腿弯着腰在地里劳作,长相普通,皮肤黝黑,操着一口山东口音,看着俨然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可当他带我们参观完大棚后,我们内心只有深深的敬畏,这个农民,不普通。
整个参观过程中,朱老师就每个农作物的学名、生长习性、生长周期、病虫害防御等专业知识为我们展开了详细的介绍。他大方自信,侃侃而谈,大棚是他的舞台,满园的蔬果是他的作品。我们看到,大棚在朱老师的管理下井井有条,生机盎然。大棚里种植的蔬菜水果种类很齐全,香瓜、西蓝花、甘蓝、长豆角、无丝豆、西红柿、西瓜、黄瓜等应有尽有,果实饱满,绿色健康。走进大棚,脚踩泥土地,软软的,感觉很舒适,放眼望去,是满眼的绿色,农作物一排又一排有序的排列着,大大小小的瓜果挂在长长的绿色藤蔓上,生机勃勃,向阳而生。没有很多到处乱飞的蚊虫,没有很重的刺鼻味道,每一处都干净整洁,清新自然,令人愉悦。
在参观的时候,我看见一位四十多岁的阿姨,正在给西红柿花授粉。她拿着一根毛笔,用笔尖在小瓶子里蘸取花粉,然后在西红柿的小黄花上轻轻一点,一朵花的授粉就完成了。阿姨说:“我以前也种地,但是不懂什么技术,庄稼有什么病虫害咱不知道,只能看着它们坏死,心里难受的很。现在我跟着朱老师学会了很多知识,不止是我,园区里所有农民的种植技术,都是朱老师一点一点耐心传授的,我们都很感谢朱老师。”我们心生敬佩,纷纷对朱老师赞不绝口。面对我们的夸奖与赞美,朱老师开心的笑了,却依旧沉稳,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
介绍结束后,朱师傅又为我们示范操作了一次大白菜育苗,刮盘、点穴、下种(每个穴里2-3颗种子)、抹面、打水、盖肥,每个步骤朱师傅都是信手拈来。朱师傅说,产业园里所有品种蔬菜水果的育苗技术,都是他手把手教的。惊叹之余,我们按捺不住了,都跃跃欲试,想动手体验一下育苗过程。我和队长配合着,从刮盘到盖肥一步步做下去,完成之后,身上已经出了不少汗,育苗看着简单,操作起来却并不容易,朱老师的熟练是操作了百次千次后练出来的。我们发现,朱老师就宛如一处宝藏,越往深处挖掘越是迷人。因此,我们当即向朱师傅提出请求,对他进行一个深入采访。
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朱老师从91年开始搞蔬菜大棚,是村里第一个搞大棚的。那时候中国的大棚发展也刚刚起步,大棚数量少,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棚模式发展得越来越多,朱老师开始为大棚管理作技术服务,经常和相关的专家教授讨论探索病虫害防御、管理措施、改进种植技术等方面问题。后来,朱老师辗转各地学习,每天跑几十个大棚做实验。2007年夏天,朱老师来到府谷,在西边建了几个大棚,第一年他亲自育苗,实验成功。此后,便一直留在府谷,总结大棚种植经验,给当地农民传授种植技术。除了日常管理大棚和教学外,朱老师也从未停止学习,遇到问题从不放过,去培训,去探索。
如今,朱老师五十六岁了,他将自己的半生都奉献给了脚下的黄土地,奉献给了农村的农业发展,带领农村农业发展一步步走向规模化、科学化、现代化。我相信,中国会有越来越多如朱老师一样的人 ,以土地写文章,为农业谋发。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8391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