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曾说:“盛夏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利用这闲暇时光,尝试一些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才不负这大好时光。这个暑假,我很荣幸地参与了三下乡活动。我们“带砺山河”实践队一起走进新新家园社区,开设了传统文化教育、审美教育、基础课程教育等种类多样的爱心课程,与孩子们共赴这一盛夏,留下了无数美好的回忆。
把赞美还给孩子
新学年的数学预习课程是我们的第一堂课。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重要程度不言而喻。然而,很多孩子对数学一直有很大的畏难心理,所以教学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但是我们知道,一味地与孩子们置气并非上策。一个问题抛出来,没有人回应,并不代表孩子们没有全神贯注地听讲。发现孩子们细微的闪光点,引导他们进行一步步的探索才能真正掌握答题的方法。相对于结果,我们更应该关注孩子们努力的过程:并非只有得到了正确的答案才值得赞美,每一个为结果而努力的孩子,都应该获得老师的一朵“小红花”。著名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孩子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分”。经过此次实践,我真正领悟到这句话的意义。良好的课堂并不是“填鸭式”教学与“打压式”教育,而应该为孩子们创造机会,在适时的赞美之中帮助他们找寻信心,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式的学习。
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
在快节奏的当代,我们的教育趋向于结果导向型。我们只注重问题的答案,而忽略了这个答案的推理过程;我们只注重课本上知识的灌输,而思维的拓展训练似乎变成了次要的甚至只是一种附带品。每个人都是国家机器运转必不可少的一颗螺丝钉,但这颗螺丝钉不能只是一个没有思想的工具人。
“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之津梁。”在素描课上,我们的目标不仅仅限于教会孩子们如何观察物体的光影、如何进行明暗的搭配、如何模仿他人绘画,更是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来感悟世间万物之美,体悟艺术的芬芳。我认为,“教”“育”二字,缺一不可,如果只“教”而不“育”,“人”就不能为“人”。真正的教育是“育人”,是美的“浸润”。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培育孩子自我挑战、自我激励、自我修正的能力,而老师应该从一个单纯的“指挥者”转向思维的“引导者”。
真正的教育是双向的奔赴
教育,就是教师与学生间你来我往、思维碰撞、共同进步的一场“双向奔赴”。看着他们轻松地破解难题,看到孩子们由腼腆逐渐变得活泼,相互间炫耀自己完工的绘画小作品,所有的辛劳都瞬间烟消云散。
在接受了校园的教育之后,我们走出校门、进入社区、深入家庭。不仅围绕学习和教育与孩子和家长们进行沟通,更体察到了不同的民风民俗与社会现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拓宽了视野,不再偏安一隅,而是进行更宏观层面的反思与思考。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孩子们学识上的进步,更是我们自身的提高。我们相遇在这个盛夏,实践活动马上进入尾声,但我们的故事还在延续。惟愿我们的小小努力能够真正帮助到孩子们,用自己的绵薄之力点燃他们的精神世界。我相信,今天我们将知识带来这里,将来总有一天,孩子们也会成为知识的传递者,奔赴下一站旅程。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8313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