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河镇,地处慈溪市南郊,北为平原,南为丘陵,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素有“轴承王国”“杨梅之乡”的美称。7月9日,在横河镇中等文化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阮迪女的精心安排下,横河成校孙百权老师带领浙江师范大学“兴甬”实践队队员前往各个调研地点,实践队先后在孙家境祠堂、彭桥村文化礼堂、各作物种植基地与横河成校开展参观学习活动。横河镇在文化传承、组织建设、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成效颇丰,走出了一条独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之路。
历史厚土,养文化之根
乡村振兴要塑形,更要铸魂。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培育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势在必行。为感受横河镇文化之风,实践队员前往横河镇孙家境祠堂开展调研。初入祠堂,便有一股古朴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先人牌位、各色匾额、历代名宦书画带着过往的风尘,静静地陈列在厅内,在这里,墙上绵延的是历史之流,梁上雕刻的是文化之花。当地素来流传着“横河孙家境,纱帽八百顶;一门三孝子,五代九尚书”的美谈,而孙氏家族能获此成就,与其“出为忠臣,入为孝子”的家风息息相关。
习总书记强调,“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时至今日,孙家境祠堂已经成为“宁波市清廉教育基地”“慈溪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温良家风、清廉政风与和谐社风的形成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文化发展,一方面要紧随发展趋势,突显时代精神,另一方面要厚植历史传统,汲取精神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在历史烟云中铭刻过往,在世代传承中见证现在,更要在历久弥新中孕育将来。如何让过去的文化在当下与未来焕发出新生机,使传统文化的“历史厚度”转化为每个人的“精神深度”,是每一位新时代青年都要思考的问题。
党民齐心,塑组织之魂
彭桥村文化礼堂是五星级文化礼堂,是党群服务中心、村委会所在地,亦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礼堂内建有乡风文明馆、党建展览室、会议室、电子阅览室、三北讲堂、喜事堂、舞蹈室、书画室、文体活动室等,室外有文化长廊和百姓露天大舞台。
一楼大厅是干净整齐的办事中心,明确标注了“最多跑一次”的流程,体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致力于为村民解决困难、办好实事的决心。党建展览室内,入党宣言庄严肃穆、党员积分管理栏一目了然,各类活动剪影切实展示了彭桥村的党建基本情况。彭桥村现有10个网格党支部、2个企业党支部,共有正式党员253名,预备党员5名。在党建引领下,一批政治素质高、群众基础好、办事能力强的“领头雁”涌现出来,充分发挥彭桥村党委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各项工作取得实效,推动“文明彭桥、幸福家园”创新建设,开拓进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彭桥村将党的建设贯穿于乡村治理各环节、全过程,将文化礼堂建设为乡村的文化载体与村民的精神家园,有效组织群众,切实将人心和人力凝聚到乡村振兴事业中来。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只有继续坚定不移地壮大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能,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基层治理格局,才能以强大合力为乡村全面振兴保驾护航。
种植为基,促农业之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在孙百权老师的带领下,实践队员分别前往建立水稻农场、紫来山庄杨梅观光园以及望春果蔬种植基地参观学习——水稻田一碧千里、杨梅树漫山遍野、“红美人”柑橘挂满枝头,映入眼帘的是勃勃生机,铺于心间的是横河农业发展之道。
一方水土既能育一方产业,也能养一方群众。在这片充满希望和活力的田野上,横河人民以其勤劳智慧的品质与勇于尝试的精神,致力于建设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既是因地制宜、顺乎自然的选择,也是当地政府和成校助力的结果。当地政府极其注重品种保护。除了自身出产的“烛湖牌”杨梅以外,紫来山庄还与政府合作,开辟出一片坡地专门引进全国各地杨梅品种。这一举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横河镇杨梅产业多元化、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横河成校在农业品牌树立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孙老师认为,要推动农业发展,最直接、高效的方法就是“树立典型”,以先带后。基于此,横河成校与镇农办合作,在杨梅、水稻等作物种植方面选取一批有社会责任感的农户,建立培训示范基地,注重发挥典范的力量,优化农业发展风气,引领农业发展方向。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一头连着当地农民的“钱袋子”,一头连着乡村发展的动力后劲。接下来,横河镇将以延长产业链和提高商品率为突破口,探索品牌化、多元化经营道路,让农业发展从“输血”走向“造血”。
成校护航,开人才之源
人才振兴是产业振兴的前提,横河成校作为文化的传播者与教学的组织者,是当地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天下午,实践队员跟随孙老师到横河成校开展调研,并对其进行深入访谈。孙老师指出,当今社会,在某一个领域做专、做深、做精才能取得成功。为此,横河成校推出“高素质农民培训助推农民致富”项目,精准定位杨梅、水稻、“红美人”柑橘三类农产品,以“振兴农业产业、建设美丽乡村、培育智慧农民”为理念,顺着“项目开发对接产业需要、教学模式转变体现服务意识、延伸农业产业链”的思路,积极打造“产教融合”现代农业产业链教育服务,开发“种植培训、技术升级、产品衍生”等特色产业培训内容,吸引了大量农户主动参与培训。
学校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据农户生产的特点与需求,打造特色专业和高水平应用型师资,以“送教到田、送教进村、送教入室”的精准培训模式,联合农村农业办公室培育相关人才,让产业有人才的支撑,建立乡村振兴产业动员地,带动周边农户积极投入种植。
横河成校除了“精准培才”之外,还致力于“精心留才”。学校积极与横河镇秦堰村的“85后”大学生职业农民邱杰波的“建立水稻农场”开展合作,为其提供指导,并设置“水稻农场培训示范基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在成校的帮助下,像邱杰波这样的大学生职业农民,已经成为该镇稻农中的一股中坚力量。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人才教育,成校之责。横河成校以义不容辞之姿,以“懂农、爱农、富农”之心,在人才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中架起桥梁,让人才之花在广袤的田野中绚丽绽放。
此次调研,实践队从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四个方面深入了解了横河镇的乡村建设情况,获取了独特的“横河经验”。只要如横河镇一般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乡村定能成为人人向往的和美家园。本次调研活动已经接近尾声,但青年的成长与奉献之路才刚刚开始,我们要牢记使命,永远保持奋斗韧劲,为社会贡献青春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8011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