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寻渔文化基因,谱写渔风海韵
文/人文学院中文211吕欣怡
渔韵悠远,渔文化如海风拂面,沁润着舟山人民的心灵。尽管已几经参观过舟山博物馆,但此次在刘宏焘老师的带领下,跟随追寻那一抹“蓝”小分队再次到访,一改之前的漫无目的,细细品味和感受展品中所诉说的渔风海韵。
在采访中,当我们问及舟山渔文化中保存较为完好的有哪些时,博物馆宣教部石主任回答是船模、渔绳结和贝雕等,由此我们踏上了根寻渔文化基因之旅。
展厅中央的木制船模吸引我们驻足观赏,其有着向海洋进军的恢弘气势,渔民以海为田,造就了精湛的造船技艺。舟山传统木制渔船,如六格档、小对船等模型,外形优美、坚固耐用,将技术与审美完美结合,将先辈舟山渔民因地制宜的勇气和智慧娓娓道来。
船模旁展出的贝雕作品《迎鱼汛》《鱼鲜迎客来》等以深海蓝为主色调,题材多为对舟山渔民生产与生活的刻画,运用镂空技艺,富有美感,在灯光下折射出绚烂的光芒,精美的贝雕仿佛在与我们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讲述着悠久深远的经济史、科技史,更呈现出一幅见证舟山人民辛勤和汗水的社会发展画卷。
接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满墙陈列的渔绳结,“实用性”是“渔用绳索结”的基本功能,其也被广泛应用于挂饰、庙堂等装饰上,可谓是舟山人民勤劳和坚韧性格的体现。我们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也纷纷按照墙上所写的方法步骤,动手学系绳结,切身体会渔绳结中蕴含的奥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加感叹于舟山渔民在渔绳结中寄予的丰富想象和质朴审美。
当我们仍深深陶醉于海岛居民在生活和生产的磨砺下,在与自然共生中,所创造出的独特的海洋文化,此次的实地调研不知不觉接近了尾声,但在我们心中,今天所领略到的凝结着舟山渔民的大海情愫的结晶,如同一座宝藏,闪烁着隽永的光芒,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去承传。
舟山人世居海岛,行在海洋里,走在鱼背上,今天的实践活动,让我们心贴心地感受到在这片蓝色土地上,孕育出的灿烂辉煌的渔文化,民俗中寄托着渔民们对大海的感情和美好祈愿。作为新时代的群岛人,应执属于我们的时代之笔,以进取和创新谋求舟山群岛新发展,更高层次推进渔业生产现代化转型,去谱写新的海之歌、渔之韵。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7996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