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微风携了婉转曲调声声入耳,俏皮的布偶静坐展架之上与我们两相对望。怀揣对传统文化的好奇与敬畏之心,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苑学堂“‘营’萤之火,以心育心”实践队来到了黄河文化馆和胜宏、府前两个社区,学习和感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营吕剧和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氏布偶,探寻百年传承背后的精神血脉。
吕剧传承百年久,文化馆中寻踪迹
东营市黄河文化馆是东营市第一家国字号场馆,实践队队员来到这里,首先就被墙壁上悬挂的精美戏服吸引了目光。文化馆的讲解员介绍说:“吕剧的服饰偏重日常化,更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这也和吕剧纯朴自然的艺术特色相呼应。”深红的戏服上绣花栩栩如生,绽放的牡丹花典雅大方、热烈奔放,双色纹路缠绕其上,勾勒成劳动人民幸福生活的缩影。正说话间,有耳尖的队员忽地听到了一阵婉转悠然的琴音,循声望去,原来是场馆利用现代技术复刻了吕剧演出时的场景。玻璃展柜内立有小巧的戏台,演员身着水红色戏服款款而来,“我问他还有什么话,他偷偷地递给俺二百钱”,一出著名的《王小赶脚》剧词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唱腔优美流畅,队员们无不沉醉其中,纷纷燃起了对吕剧的兴趣,除了向讲解员询问关于吕剧服饰、唱腔等知识外,还细致阅读起了场馆内关于吕剧普及等的介绍,更是主动上网查询展柜内的各式乐器,你一言我一语,对吕剧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东营可是‘吕剧故乡’,我们的社区里也经常有吕剧的推广演出。听吕剧就跟听自己老百姓说话一样,没什么高深的词,我们也能听得懂。”听到队员们的讨论,在一旁参观的王阿姨主动向我们谈起了自己对于吕剧的了解。跟着家长一起来参观的小朋友骄傲地向我们说:“我爷爷也喜欢听,他还经常带着我去看演出呢!”他说自己一开始听不懂,爷爷听的时候自己总是捣乱,爷爷就给他讲戏曲背后的故事,现在自己也能够给其他小朋友讲吕剧了,自己有时候还会跟爷爷唱两句咧!听到小朋友质朴的话语,队员们和王阿姨纷纷为小朋友竖起了大拇指。
文化渐暖入人心,深入社区觅传承
参观学习结束后,队员们来到胜宏社区采访当地居民。老人们说,年轻的时候经常会在村里看到吕剧的演出。在农闲时节,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排练吕剧,只等搭好台子开腔唱戏。“那个时候虽然没有专业的设备和服装,但是大家都很愿意参与,不管是自己唱还是当观众,只要是一听到‘吕剧’,十里八村都会有人过来。”渐渐地,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吕剧的光芒也越来越被眼花缭乱的短视频所遮掩,吕剧正在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老一辈年岁渐长,无法再登台演出,年轻人不了解、不喜欢学习吕剧,这一百年传承的文化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但好在,近两年来在政府的帮助下,各社区纷纷开展“吕剧下乡,传承经典”活动,以文化传承为总抓手,以“寻觅吕剧接班人”主线,寻找社区内懂吕剧、会吕剧的老人,帮助老人开设教授吕剧的课程,并请来吕剧表演艺术家登台献唱,将吕剧送进千家万户。
在辽河社区,队员们采访到了“刘氏布偶”传承者刘先生,刘先生表示:“刘氏布偶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已经在部分地区甚至国外的学校宣传推广过,但还是希望它能够被更多人欣赏并且学习,它作为一门传统手工,具有中国传统手工特色。同时,政府也特别重视对这门手艺的传承,不仅专门设立了工作室,还在政策等各方面给我们支持,让这门手艺能走出作坊,走向中国,甚至走向世界。”在辽河社区“萤火虫学堂”中,琳琅满目的布偶依次陈列,队员们得以近距离观赏。只见老虎、猫、娃娃、飞龙等形态各异的布偶做工精致,兼具趣味性和浓厚民俗特色的造型让队员们叹为观止。近年来,刘氏布偶已然成为文化交流的信使,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凝聚,是华夏文明历史的积淀,更是研究黄河口传统布艺的活化石。
从文化馆到社区,队员们追寻着百年文化传承的足迹,探索了经典流传的“密码”。队员们一致认为,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扎根生活,在于深入人心。东营吕剧和刘氏布偶正是在政府的带领和支持下,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厚植传统文化发展的土壤,营造出了利于文化传承的优良环境,以“理论宣讲+课堂演绎”的方式为传统文化插上新的翅膀。赓续千年文脉,共襄千秋伟业。在学习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如今政府已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优良基础,作青年人今后定要“借风乘势,接续奋斗”,将理论知识与文化传承相结合,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发展潜力,拓宽文化传承途径,为东营吕剧和刘氏布偶的传承做出贡献,为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7904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