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大学阶段的第一个暑假,这也将成为最有意义的一个暑假。在放假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历史文化学院非遗调研队的纳新消息,由于我的专业是文化产业管理,所以我毫不犹豫的报名并成为了其中的一员。本以为能实地在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河南真切的去体会和接触非遗的美妙,但无奈由于疫情防控要求,此次调研只能回家进行线上调研。
调研活动随着盛夏展开了序幕,我们首先随机分了小组,让我们此次的调研难度更上一层楼,因为我和队友都不是河南省的,而我们寻找的又是河南的非遗技艺,所以我和队友的此次调研可以说是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
万事开头难,一开始我和队友在非遗名录中挑选合适的非遗传承人,花了一上午,拟定了几个,然后在网上开始搜索这些传承人的联系方式,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尽管身处大数据时代,寻找传承人的联系方式无果也给了我和队友当头一棒,我们于是开始转变思路,专注于比较容易找到联系方式的传承人,例如有自己的招牌店铺之类,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河南商报里找到了它——朱仙镇豆腐干。我们立即按照上面的联系方式打了电话过去,队友随后告诉我说对方同意我们的调研采访,我和队友都开心极了,于是我们加上了第九代传承人王师傅的微信以便于后期的细节沟通。故事的开头些许有点困难,但故事的开展是美好的。
一周后,我们的采访计划正式开始,我和队友先整理好了采访问题,由于此次采用的是线上采访的方式,我们要采访的对象是第八代的省级传承人王语群师傅,但我们联系到的传承人是王玉群师傅的儿子,而他与父亲两人不常在一起,这无疑又给我们的采访增添了一些难度,我们只能不停的调整采访时间,加之线上采访需要使用腾讯会议这类软件,综合各种因素,我们此次的采访可谓是难上加难。不过凭借着一腔对非遗的热爱,尽管任务艰巨,我们也披荆斩棘。在几次的沟通后,6月21日恰好传承人王家父子二人都在,我们立即展开了采访。在采访中,我们能明显的感受到王玉群老师傅对这项非遗技艺的热爱与坚守,我也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到了非遗的美妙,从前非遗对我来说更多的是遥不可及,存在于书本影视上的东西,但这次采访之后我了解到了非遗可以是多样的,平易近人的,就像朱仙镇豆腐干,它是一个看上去甚至有些平平无奇的东西,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美食,其中制作的复杂与困难是在坚持不懈的传承中得以完美解决的,所以它是平易近人的,因为还有许多像它一样的非遗美食在如今也是我们能随时随地能够品尝到的。而就是那时我才深切感受到自己对非遗的了解似乎从更加深了,正是有了这样许多持之以恒的传承,我们丰富多彩的华夏文化才得以一脉相承。但与此同时也明白为什么许多非遗技艺也逐渐存在着发展瓶颈,可能在高速发展的时代里,能精心下来苦心钻研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些非遗传承人的精神才又显得格外珍贵与难得。
同时通过采访画面我们也看到了他身后满墙的荣誉,后面摆满了从这项技艺申遗成功后的各项荣誉证书,透过这些证书我们也能体会到王师傅多年来对五香豆腐干的精心付出,在历经百年后仍旧将这项技艺传承发扬,让更多人能了解到这个传统名食。在采访的最后王师傅用手机的镜头带我们环视了一圈店内装饰,这不是一个装修精致的店铺,而是充满着非遗传承人精神,有着年代洗礼后厚重的传承感与历史感的店铺,我们还看到了传承至今的老牌匾,玉棠老店四字赫然之上,尽管能清晰看到牌匾上时光残留下的痕迹,但我们也能看到王师傅对这块牌匾的珍视,因为即便历经百年,这块牌匾依旧完好无损,依旧光泽鲜亮。我想,这也许这就是非遗传承人内心的坚守与初心吧。
采访的结束,使我陷入了沉思,到底是什么支撑着非遗传承人砥砺前行?我想是责任,是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非遗传承我们能做什么?我想是热爱,所有的事物都将因为热爱而变得伟大,因为热爱,我们可以去感化更多的人。在某个夜深人静的夜晚,看到这篇文章的人也会因此爱上非遗,他也会将这份热爱继续传承下去。让我们用热爱搭起非遗传承的桥梁。
通讯员:杨蔓易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7692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