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丹洲乡振兴之路
——赴常德市丹洲乡采访报告
(指导老师:周芬芳,文学与新闻学院通讯员:梁斯嘉)
7月11日,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赴常德市丹洲乡暑期社会实践团到达丹洲乡人民政府。团队成员对丹洲乡乡村振兴办工作人员彭嘉佩女士和丹洲乡文化振兴负责人全玉麒主任分别进行了相关采访。
彭女士向调研团队介绍了丹洲乡的基本情况:丹洲乡是一个城郊乡,距离市区比较近,由十个村构成。截至目前,丹洲乡所有村落和社区居民全部脱贫成功且没有出现返贫现象。团队成员问及丹洲乡乡村振兴的措施时,彭女士重点从产业、文化两个方面做出了回答。
产业方面,丹洲乡的支柱产业是污染较少的生态农业,尤其是果蔬种植业,不同村之间的经营方向又有所不同,比如坪湖村主要开展葡萄种植业,义渡村着力发展榨菜生产业,而楠木村即将成为常德市最大的黄桃生产基地。彭女士提到,这些种植园的大块土地都是从农民手中流转过来的,便于进行集体生产。彭女士总结道:“这种模式既能让各种植基地运用成熟的集体生产技术,又让农民有了带头人,还能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农民的收入也随之增加。”
除了产业振兴,丹洲乡的文化振兴也有突出的表现。彭女士向调研团队介绍了丹洲乡的特色文化现象——艺丹沅的诞生。艺丹沅坐落于丹砂村和义渡村之间,是外来文艺工作者们自发组建与政府有意引导合力形成的文艺部落。这些文艺工作者们在村落里寻找、租赁、美化房屋,形成了一批民谣社、陶艺社等文艺工作室。艺丹沅不仅给丹洲乡带来了文艺气息,彭女士还指出,艺丹沅的形成为如何处置农村“空心房”创造性地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案,此外,艺丹沅还为丹洲提高了知名度,增长了人气,当地的旅游、食宿产业也因此发展。可以说,以艺丹沅为代表的文化振兴的举措给丹洲乡的人居生态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等方面都带来了正向影响。
此外,丹洲乡还有其它文化振兴的举措。针对文化振兴,调研团队又采访了丹洲乡文化振兴负责人全主任,他补充了许多相关信息。在文化设施上,丹洲乡每村都建有“农家书屋”“文化书屋”,藏书丰富;有电子阅览室供村民通过网络获取资料;乡政府内有一堵长达600多米的文化墙;乡政府内建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谈及丹洲乡未来文化方面的规划时,全主任说,丹洲乡计划建造占地300亩的丹洲乡美术文化馆,旨在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全主任最后说:“乡村振兴像是一架大机器,需要每一个零部件的正常运作。”无论是产业振兴还是文化振兴,丹洲乡乡村振兴的推进离不开群众的积极响应,也得益于基层干部们“5+2”、 “白加黑”的勤勤恳恳的工作作风。在干部群众共同的努力和追求下,丹洲乡的振兴之路正向前铺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7244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