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55个少数民族里人口较多的民族,苗族在中华民族千百年的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和文化,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重庆、贵州等地;作为三锹苗族居住地的地笋苗寨——锹里苗寨建筑群坐落于湖南省怀化市靖州县,是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近日,湖南工商大学研究生院“赓续红色血脉,筑梦地笋苗寨”发展成就观察团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走进地笋苗寨,感受苗族文化。
一、穿针引线,传承百年文化
说起苗族,首先映入人们脑海中的是苗族女性精致的服饰,而其衣服上繁复美丽的花纹最为深入人心。“这里四线,然后一线,然后再四线。”一位老婆婆这样叮嘱媳妇。“错上一步,步步都错了。”她向实践团成员们这样解释道。老婆婆正在制作苗族特有的头巾,头巾由最基础的黑白两线竖着密密排列成相交互的两面,在此同时用五彩的线横着穿插在其中形成头巾上美丽的花纹;横纵交贯,编织经纬,两面成一面,从而形成一条精美的头巾。“这个过程听上去似乎很简单,但事实上要麻烦的多。”老婆婆这样说到。勾花的时候,密密麻麻的黑白二线极其耗费眼力;还要用特制的木梳子把线梳直,否则线会打结;但又不能太用力,否则梳子会断掉;然后再用金属块插在交互的两面中,用力砸向刚刚勾好的花纹,才能做出紧致的头巾。“这样才会紧一点,头巾才不会散掉。”老婆婆这样向实践团成员们解释说。当被询问到是否会把头巾拿出去卖的时候,她摇了摇头说:“我们不会拿出去卖的。做完一条头巾最少要一个星期,如果真正卖的话起码要几百块。别人会觉得太贵了不值所以不会买,但是这对于我们来说却是十分珍贵的东西。”如今市面上卖的头巾都是机器大批量生产,比起原始纯手工生产的头巾确实要便宜许多,且图案更加多元化;但与苗族人民手工制作的工艺品相比,机器批量生产的复制品却少了特色、失了感情。
穿针引线,编织经纬,苗族人民传承下来的不仅是精美的苗绣与底蕴深厚的苗族传统,更是值得我们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文化瑰宝与智慧结晶。
图为苗寨村民在纺织头巾
二、发展特色,探索新的道路
作为苗寨、苗家人的待客珍品,腊肉是苗寨最具特色的产品之一,也是苗家人发展相关特色产业的原材料。
实践团成员来到苗寨的腊肉制作厂,对产品的制作过程进行了相关了解。对于呈现在眼前的实景,团队成员纷纷表示震撼—制作腊肉的层层工序相当复杂,及其需要耐心与毅力,但是苗家人在制作的过程中发自内心的笑容让人仿佛完全感觉不到这种复杂与难度,更多的则是享受与骄傲。当被团队成员问到“叔叔,您们每天重复这样的工作会不会觉得很累”以及“为什么做这样反复、乏味的事情,您们还能保持这么开心”的问题时,苗家人这样说到“因为我们做的就是苗家人该做的事情,就算辛苦我们也不会觉得乏味,而且大家这样一起工作的感觉就是最好的。”团队成员进而询问腊肉的具体制作过程时,他们则进行了细致的讲解“熏制时先将猪肉切成三至五斤一块,揉盐和各种香料后腌上三至五天,待香料侵进肉内再用竹条或者藤条穿串挂到火坑上,以烟火慢慢熏干。”通过在腊肉厂的参观、学习与考察,实践团成员认为,虽然苗家人把自己的特色产品“腊肉”做成了一道生产线,但还只是停留在原产品阶段,并没有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产业的深入发展。为了使苗家腊肉能够获得持续的发展、帮助其延长产业链,团队成员们找到苗家厂长,为其普及网络销售方式,利用“互联网+”新兴科技对产品进行相关宣传,如制作一个苗家腊肉厂专属官方网站实现网上销售,有利于提高知名度进而扩大销售,同时可以方便地进行线上交易;此外,可以进行直播带货以及微商等数智媒体进行产品售卖,利用网络时代高度的信息可获得性及信息传播速度提升人们对于苗家产品的了解程度,增加产品的影响力;另外,腊肉厂可以对原产品进行二次包装与制作,以腊肉干、腊肉罐头、腊肉相关衍生品等多种形式流于市场,延长产业链,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此初步设想下,团队成员会在后期继续跟进,提供可行性更强的想法和技术。希望通过团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帮助苗寨人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升级,不断走向现代化。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苗寨合影
通过走访调研,实践团成员了解了苗寨的特色产业,感受了百年文化的魅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团队成员立志要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地方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7012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