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财经大学7月13日讯】 (通讯员:刘乐凡 王爱研)为缓解目前农业农村中普遍存在的机械化水平低、劳动力不足等问题,深度挖掘农业农村发展禀赋,7月10日,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耕耘树艺, ‘智’富乡村”小队前往江苏省宝应县,走访调研雨森家庭农场、宝应三农农业装备有限公司等,深入了解智能农机的优势特点,探寻耕种管收全程托管新模式的巨大价值。
小队一行人跟随农场主王雨森来到田边,与王雨森交谈农场经营现状。在交谈中,小队成员得知,雨森农场目前主要从事优质强筋小麦、优质食味水稻种植及耕种管收全程化服务。同时雨森农场致力于在稻麦生产上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将稻麦生产的农艺环节与农机发展高度融合,实现了农机与农艺的融合双发展。为解答小队成员的疑惑,王雨森进一步介绍了农场耕种管收全程托管服务,其运作流程主要包括育秧、管理、收割、出售等环节,致力于解决村民在农忙时节找农机难、作业质量差的问题,提供粮食生产定制化解决方案。交谈过后,小队成员都对托管模式形成了初步认知。
在农场主王雨森的带领下,小队成员参观了雨森家庭农场仓库。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新型的农机装备。谈及推广托管服务的初衷,农场主王雨森表示自己返乡后逐渐意识到村中的种植理念较为落后,农业种植面临诸多困境。指引小队成员进入仓库后,王雨森详细介绍了仓库中购置的插秧机、无人机、收割机、育秧播种机等一系列新式机械,并强调目前农场购置的农机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表示农场将会随市场更新,不断引进更为先进的智能农机。小队成员在聆听王雨森讲解的同时,逐步认识到农业农村对于种植模式的探寻和摸索任重而道远,也对王雨森勇挑重担,返乡助农的担当表示由衷钦佩。
在参观完雨森家庭农场仓库后,小队成员温涛不禁提问:“针对我国目前农村普遍存在人口外流、劳动力短缺的困境,智能农机能否有效缓解劳动力不足?”王雨森表示智能农机在设置好后,可按照规定路线作业,连片作业一人一机即可完成,有效节省人力,同时用药剂量更为精准,可有效避免药害等不良后果。王雨森也强调,虽然智能农机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劳动力人口短缺,但是问题仍然严峻,缺乏年轻、善于学习的新型职业农民。惟有各方凝聚合力,创造良好返乡创业环境,才能让有志青年有意愿回来,有信心留下,有志气干好,打造农村新面貌,从而吸引更多人才返乡,形成良性循环。
在农场主王雨森的指导下,小队成员郑浩楠登上久保田插秧机进行体验。农场主王雨森为队员亲切讲解了这款插秧机的操纵方法及先进优势。小队成员郑浩楠在体验结束后不禁感叹中国智能农机发展迅猛,并表示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智能农机一定会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小队成员在实践活动结束之后感触颇多。小队成员朱雨枫表示,农业是强国之本。此次走访调研的结果充分显示了大托管模式的优势。该模式不但以科技赋能,实现自身稳产增收,同时还帮助同村的小规模家庭农场解决种植难题,为乡村农业发展注入了旺盛生命力。由雨森农场的兴盛发展,不难看出大托管模式的应用对于中国农业农村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惟有吸引更多元的人才,创新更智能的农机,制定更利民的政策,才能以大托管的“金钥匙”,打开乡村振兴的“致富门”。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6800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