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有数千年诗歌传统的国度,诗词歌赋浩如烟海,诗人词客灿若群星。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这个现代化的时代,诗歌似乎正悄然离人们远去。对今天的许多青少年来说,似乎一旦告别了语文课本,也就与诗歌渐行渐远。哪怕青少年时期或许会是整个人生中,最具有感触力、最富有诗意的时期。
当我读中学时,曾在无意中读到过诗人侯马的一首诗,那是我第一次真正地被诗歌的言语所打动:
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时刻/我都感受过窗口吹来的一阵风/是那种完全无意中/款款袭来的一阵风/当我多年笔耕之后/我认识到它是贫穷岁月里的/一笔财富/如今我试图理解它在不同时代/带给不同人生境遇的/那份自由。
在那之前我也读过唐诗、宋词,读过海子、顾城,钦佩着那些绚烂夺目的才华。但那次的触动与之前全然不同,仿佛在那一瞬间,我才真正与诗歌相互理解,我才真正与诗歌相遇了,它使我的生命焕然一新。
自那以后,我时常想尝试着让他人也体会到这份感触,特别是青少年。他们的生活本该是彩色的,宏大而细微的。在这个年纪,他们有着无限的可能,命运的轨迹如此未知,理想与机遇往往不期而至。在这个年纪,他们有着仿佛无尽的时间去感知。静坐听雨,看蚂蚁搬家,等石头开花,爱着具体细致的生活。我绝不愿这样的年华被无意识地辜负。于是在这次支教实践活动中,我几乎是不犹豫地选择了讲诗歌。
“我们读了一首诗,我们开始思考生活的意义,这便是诗”。我的初衷是希望能够通过我的课堂能让学生们敞开心扉理解诗歌,由衷地欣赏它们。相应的,同时也为它们费解、疑惑着。我希望让同学们意识到,许多诗歌也许很难读懂,但这不妨碍我们去喜爱它们。我希望同学们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诗歌背后的力量,即使离开了课堂后也依然与诗意同行。
在实际的教学中,孩子们听得十分认真。我从“焚《诗》说”讲起,点明诗歌在当时文人心中重要的意义,引导孩子们思考,在自己心目中,诗歌代表着什么?随即分为三个部分展开课堂,每个部分介绍一两首诗作。
“诗歌是一种看世界的眼光”,这意味着,在相同的事物面前,诗人往往有着更敏锐、更独特的视角。旁人看到的是水,诗人看到的是潋滟;旁人看到的是山,诗人看到的是神岭。这不是因为诗人有着与我们不同的眼睛,而是因为他们对万物投注着更充沛的感情。
“诗歌让我们与世界发生美的联系”,如果我们每天的生活没有被我们自觉地去留意,而是仅仅按部就班地度过,那么这样的生活将如同没有过一样。习以为常的漠然会将一切化为乌有。身边的邻居,回家路上的树,我们每天相遇,但关于他们,我们却无话可说。诗歌会让我们留心细微、具体之处。让我们尝试着去捕捉周遭的事物、自己的情感。
“诗是对感触的存留”。一如普鲁斯特效应,我每每读起侯马的《窗口的一阵风》,都会回想起我在阅览室读书的那个午后。诗歌如同味觉、嗅觉,带给人一种感官记忆的回溯。在介绍了舒婷的《秋夜送友》之外,我还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为掉落的槐花所写的一首小诗:“无缘得见你挂于树梢时/随风浮动的样子/亦得幸于此/路中相遇时/偶然地收下一抹惊奇”我想让同学们明白,无需羞于表达,只要真诚地记录下了我们对世间的感触,就未必不是一首好诗。文字凝练了你的心情,便是你爱这个世界的证据。
在课堂的最后,我以纪伯伦的一首诗结束了课堂:
在生命揭露圣洁的面容的时候的美,就是生命。
但你就是生命,你也是面纱。
美是永生揽镜自照。
但你就是永生,你也是镜子。
诗歌教育是一种美育,其意义就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抗压力,把试图吞没和消除个人的外部力量推回去。现实的压力是巨大的,社会有各种要求,给人们贴上各种标签,但是在诗歌中,个性是永远存在的。你读出了怎样的诗,你就拥有着怎样的世界。我一向是一个很乐观,很积极的人,即便是身处逆境,也总能获得向上的勇气。我想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诗歌。我不能想象没有诗歌的生活。它帮助我生活得更具体、更深刻。它塑造了我的思想,活跃了我的精神,让我能够热爱生活、享受生活。所以我把这些分享给这些下乡遇见的孩子们,希望他们也能从诗歌中获得生活的力量。从诗中看到世间万物,继而从世间万物中看出诗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6669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