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郭雅婧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2022届博雅·行知支教团于7月8日来到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白水中学开展支教活动。本次支教团的主要人员是来自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人工智能教育学部等学院的学生,共有2名队长及20名队员。此次支教的主要对象是一百四十余名当地的六年级升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旨在帮助他们上好小初衔接课、上明人文教育课、上精科学普及课。
7月9日是正式上课的第一天。参与此次支教的一百四十余名学生共分为4个班级,每个班级配备相应的班主任和副班主任。今天早晨,家长们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到各自相应的班级,并由相应的班主任和副班主任召开了简短的班会。班会上,班主任向家长们交代了安全注意事项并介绍了夏令营期间的主要安排。随后就进入正式上课阶段。
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这一重要指示精神是新发展阶段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博雅·行知支教团认真学习该重要指示,并付诸实践——开展了各式各样的科学普及课。
今天的素质拓展课中,陆凤宇综合考虑学生们的年龄和兴趣,精心设计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牙牙乐》科学普及课。在课堂中,陆凤宇向同学们简要介绍了牙齿成长的三个阶段——乳牙期、替牙期、恒牙期;牙齿的分类及结构;牙齿的主要功能等方面的知识。这让正处于“替牙期”的孩子们对牙齿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让他们意识到保护牙齿的重要性。随后,她通过放映诙谐幽默的动画片向同学们介绍常见的牙齿疾病,加强深化同学们对牙齿的重视程度。在大家都切实感受到保护牙齿的重要性后,陆凤宇拿出一个假牙模型,向同学们演示如何正确刷牙才能更好地保护牙齿,同学们也都十分认真地学习,纷纷动手模仿。
科学课堂上,余琪以“水的三态转换”这一极其普遍的生活现象作为切入点,向学生们介绍了物态变化的原理并通过动手实验让学生们切身感受物态变化的魅力。她在一个空塑料袋内壁喷洒了一定量的酒精,并将袋中的空气排净扎紧。随后,余琪邀请了一位同学把袋子放入塑料盆中,并将热水浇淋在塑料袋上,塑料袋迅速膨胀鼓起。这便是物态变化中的一种——汽化。与此同时的另一节科学课中,马诗婷将生活中的许多常常被人们忽视的物理现象串联起来,并向同学们一一解释现象的原理。同学们在听完讲解后,都有种“大彻大悟”的震撼感。
在以化学学院学生为多的支教团中,当然少不了化学实验课的影子。杨小可和鄂美竹联合齐上的化学实验课也得到了众多同学的喜爱。他们通过酒精混合两种色素,再将粉笔插入混合溶液中,一套简易的层析装置就搭建完成了。在同学们全神贯注的注视下,融合的色素渐渐在酒精的带动下爬上粉笔,并呈现分层现象,分离出原本的两个颜色。同学们都十分踊跃发言,争先恐后地回答自己对于原理的猜想。在同学们回答完毕后,杨小可又对原理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总结。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颁布的20周年,也是新一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颁布后的第一年。尽管我国科学素质水平已经取得显著成绩,但目前我国的总体科学素质水平仍偏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乡村科学普及力度尚待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普及课就显得更加重要。博雅·行知支教团全体成员都通过自身的力量,将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支教课程育人全链条,将提升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水平作为目标,尽力尝试变革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保护学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和想象力。
科普使命在肩上,博雅·行知在路上!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6643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