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的重视以及人们对文化遗产价值了解的逐渐深入,大众的目光不再聚焦于物质文化遗产,而是将其发散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智力活动的成果,是研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源,其保护和传承也是尤为重要。为响应国家号召,进一步了解安徽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6月22日,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赴池州、马鞍山、安庆、合肥,淮北乡村振兴与文化惠民实践队来到了安徽池州,想要对青阳腔的现状,发展与传承有更深入的了解。
青阳腔形成于中国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因青阳属池州府,故又称池州调或徽池雅调。青阳腔被誉为“京剧鼻祖”、“戏曲中的活化石”,不仅滋养了黄梅戏,还哺育了徽剧,对中国戏剧艺术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由于战争,瘟疫和外来文化冲击等多种原因,青阳腔日渐式微,急需抢救,保护和传承。
本次实践,我们提前通过网络,书本等途径提前了解了有关青阳腔的知识,比如其起源,经典曲目,唱腔,曲牌,表演艺术,特色技艺以及在不同年代的发展过程等。除此之外,我们实践队还联系到了青阳腔博物馆的相关人员以及熟知青阳腔的专家,会在后续的实践中为我们更加详细地介绍青阳腔。
常言道: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必须亲自去尝一尝。是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其实很多东西不仅仅是书页上的一段文字,而是一种熠熠生辉的文化,只有亲自去看,去听,用心去感受,才能真真正正地发现其内在的价值。本次的实践让我们意识到:青阳腔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戏剧剧种,更是一门精妙绝伦的艺术,其中蕴含了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知识。相传,乾隆年间,青阳腔度过了自己的黄金时代后,在各流行地区入乡随俗,生根开花,结合当地的民歌俗曲,繁衍成当地的戏剧剧种。青阳腔的发展不仅哺育了其他剧种,还给我们提供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路——将其与时代相结合,让文化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时代的新起点上激发文化创造的活力,推动其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将青阳腔的传承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带动生产力的发展,一举多得!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文化精髓代代相传!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6410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