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莫子涵)合川峡砚,素有“墨玉宝砚”的美称。2022年7月6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乡村振兴,非遗同行”暑期社会实践团9名成员积极响应“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的口号,前往重庆市合川区峡砚博物馆,参观博物馆藏品,感受传统工匠精神,积极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合川峡砚走进大众视野。
身处文峰古街,从三江交汇处的文峰塔远眺,山光水色,城廓房舍,尽收眼底,距文峰塔不远处,坐落着一座非遗文化博物馆,这里收藏着来自民间的古峡砚,端砚、歙砚等名砚及易宗成老师和徒弟近几年创新创作的砚台等多件非遗作品。
秉承初心——非遗传承的金钥匙
长夏炎天气郁蒸,难以盖过实践团成员洋溢的热情。下午3时,队员们到达合川峡砚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门前的各种标牌: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合川峡砚传习所、重庆市合川区文学艺术创作实践基地……这让大家对博物馆的庄严肃穆溢于言表。
进入馆内,易宗成老师正在琢磨手中的砚雕,看到实践团成员的到来,连忙起身表示欢迎,热情地带领队员们参观展馆,没有一点儿大师的架子。在参观中,我们了解到,这439平方米的峡砚展馆分为展览区、体验区、制作区等区域,供观众欣赏及体验砚台雕刻。展馆有藏品数达418件,峡砚覆盖年代包括宋、明、清及现代,这是易宗成老师多年来与各地砚雕艺术家交流学习、创新创作、收集保存的成果。实践队员不禁感叹:这些峡砚藏品意义非凡,不仅是广大手艺人智慧的结晶,而且是反映非遗文化进程的历史见证物。
面对面交谈的过程中,易宗成老师谈到:“合川峡砚和奉节夔砚、石柱金音石砚并称重庆三大名砚,后两者已经失传,不忍心再让合川峡砚这门传统手工艺失传,因此建立合川峡砚博物馆。”将合川峡砚这项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为广大爱好者提供研究交流的平台和民间文化教育学习基地,不断提升其影响力和美誉度。
创新佳作——文化发展的源动力
随后,实践团成员往展厅深处走去,映入眼帘的是一部名叫《三江鱼城》的呈钓鱼城模样的砚雕作品,上层雕刻着钓鱼城,下层则是三条龙代表着合川的三江——嘉陵江、涪江与渠江。此外,作品下还带有一座底托。队员了解到,由于是大理石雕刻而成,这部作品重量不轻,不便于移动、参观与讲解,为此易宗成老师专门雕刻了缩小版。
带着求知若渴的心境,队员们对易老师的《望归》峡砚有了在创新意义上的看法:别人雕九条龙、五十六条龙,但易宗成追求图案的少而精,只雕一条在中国地图上飞跃、在祥云下若隐若现的中华龙,展现的是神秘和气势磅礴,将台湾省设计为一只小乌龟的形象,寓意为希望台湾早日回归。
刻苦专研——工匠精神的主力军
随着脚步向前迈进,队员们被书写有“神雕峡砚”四个大字的毛笔书法作品所吸引,原来,这是无臂画家黄国富用口足描绘书写而成,专门为合川砚雕博物馆提笔所写。
队员们了解到,从易宗成老师拿起雕刻工具开始,三十多年来,每天雕刻时间保持在4至5小时左右,一部作品花费时间在几天到几月甚至一年不等。这让队员们不禁感叹:黄国富老师不方便书写、绘画却达到今天傲人的成就,可想而知离不开刻苦专研的精神,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每一道工序、每一种雕刻技法,都是用时间和汗水换来的,可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据悉,今年3月初,在合川区政府、文旅委等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与支持下,合川峡砚博物馆成为区文学艺术创作实践基地,有望把合川峡砚文化展示好、技艺传承好、人才培养好。
最后,队员们纷纷表示非遗文化不仅需要工匠家、学者、专家去秉持,也更多地需要普通人去传承、去创新、去弘扬。身为青年一代,自身有义务和责任将作为市级非遗的合川峡砚传承和发扬下去。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文化兴则国运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乎文化发展,关乎民族未来。唯有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筑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基,利用科技与实践相结合的宣传手段,拓宽非遗文化传承的渠道,推进文旅融合,实现非遗文化利用的新突破,如此方能盘活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6352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