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脉相传实践团赴东营市广饶县刘集村参观调研
(山东理工大学7月8日讯)通讯员:孙玉超 隋晓阳
山东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E脉相传实践团赴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村参观调研,寻找白色恐怖年代下革命先烈们艰苦卓绝,不折不挠的革命精神,聆听革命先驱们用血与泪谱写的刘集村历史黄金旋律。
参观红色刘集,传承红色精神。
红色刘集,坐落于大王镇东南部,是国家“AAAA”旅游景区。刘集村是中国早期基层农民革命斗争的先行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45年春建立了山东省乃至全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使用和保存了我国首版中文全译本、国家一级革命文物——《共产党宣言》。红色刘集景区占地40000亩,建有中国第一个《共产党宣言》纪念馆、中共刘集支部纪念馆等。红色刘集旅游景区,已被认定为“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东省国防教育基地”、“山东省党史研究基地”、“山东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成为鲁北乃至全国有名的红色教育基地。
《共产党宣言》纪念馆,外观设计是一本打开的《共产党宣言》,形象直观,极具感染力。纪念馆共分为三层,一,二层展厅分“红色幽灵”、“东方破晓”、“峥嵘岁月”、“碧血丹心”、“光辉永照”等五部分通过大量生动的照片和历史文物来展现《共产党宣言》首版中文译本指导中国革命和刘集村人民革命斗争的艰苦历程。
中共刘集支部始建于一九二五年春,是我省乃至全国建立最早的农村党组织之一,支委三人,刘良才任书记,刘英才,刘洪才为委员。隶属中共济南地方执行委员会。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刘集支部举办农民夜校,组织群众学习共产党宣言,传播共产主义思想,并领导成立农民协会,长工会,少年先锋队等群众团体,扩大革命力量。一九二七年八月后,开展了“觅汉增资”,“短工增资”,“吃坡”和“砸木行”等革命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再次发展。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为广饶县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和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集党支部建立之初,早期女党员刘雨辉于1926年春节将陈望道首译本《共产党宣言》从济南带回村,广泛学习,传播,她像一颗火种点燃了鲁北大地的革命烈火。刘集村党员、群众像保护自己的眼睛和生命一样成功保全了这本《共产党宣言》。
一本《共产党宣言》,一场烈火金刚的红色传奇。
实践团在刘集村群众热情带领下成功找到了刘世厚老人的孙子刘洪业。
1975年的一天刘洪业中午从生产队回来吃饭,刘世厚老人心情沉重地对他说“我想把这本书捐出去”据刘洪业回忆,“爷爷嘴上说的很轻松,但是从他的眼神表情上满是不舍”。当年支部委员刘考文把这本《共产党宣言》交给刘世厚时说:“你不管遇到什么危险和困难,都要保护好。”博兴暴动失败后支部委员刘考文预感自己会被捕,于是就把其他一些文件和这本书交给刘世厚。一直从1932年到1975年,抗日战争时期刘集村遭遇了三次火烧,1944年日本侵略者面临全面失败,于是更加残暴的火烧刘集村,熊熊大火烧到第二天,刘世厚看着村内的漫漫大火,选择将《共产党宣言》另寻地方秘藏起来。
解放后,刘洪业与祖父住在一起。“小时候偷偷拿出来看,封面很好质地柔软。光知道上面是个大胡子,后来初中毕业才知道是马克思。当时因为排版错误不叫《共产党宣言》而是名为《共党产宣言》“。自从解放后,全村人才知道刘世厚藏了一本中国第一本《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正是因为刘世厚不被人怀疑,刘考文才把这本书交给刘世厚。
这里的小米绿豆稀饭曾喂养过中国革命,这里的棉花粗布曾包扎过民族尊严。壮丽的日出永不暗淡,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一本书影响了一群人,一群人怀着一颗赤诚之心,走上了改变中国革命的道路。
山东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E脉相传实践团 责任编辑:孙玉超 隋晓阳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5998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