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多变之黄河视觉
一是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形成“咆哮的黄河”“奔腾的黄河”视觉意象。代表作有1983年周韶华创作的《狂澜交响曲》、1984年张振学创作的《生生不息》、1999年蒋志鑫创作的《母亲的咆哮》等。彼时不再重点表现对黄河的治理,而是显现黄河汹涌奔流的力量,翻滚咆哮的黄河水成为新时期振奋人心、鼓舞人心的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象征,也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的象征。
二是人与黄河搏击之情状。代表作是王迎春、杨力舟1980年创作的国画《黄河在咆哮》,杜键1991年重绘(原作于1963年)的油画《在激流中前进》、钟涵1989年创作的油画《密云》等。这些作品描绘的是船夫们在惊涛骇浪中前进的场景。在这里,汹涌的黄河水是危险和苦难的象征,寓意着数千年来中华儿女所承受的危难和命运的压迫,他们竭力抗争,展现的是一种隐忍和不屈的力量。
三是“深沉的黄河”。代表作是1981年周韶华创作的国画《黄河魂》、1984年尚扬创作的油画《爷爷的河》。周韶华将汉代的石雕辟邪置于滚滚东逝的黄河水前,在这里,辟邪是中华文明精神的象征,它昂首阔步的身影,凝视着象征中华民族魂的黄河水的激流。尚扬的创作意识显然受到当时乡土主义思潮的影响,就像1981年罗中立在油画《父亲》中呈现的那样:祖祖辈辈生活在黄河边上的他们勤劳、坚韧,生生不息,他们是这条河的主人。有意思的是,周韶华和尚扬都描绘了一个回避观者目光的画面,不管是辟邪,还是爷孙,他们都将目光望向黄河,这也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孔子的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一条历史的长河,更是一条生命的长河。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5633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