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知著,情系乡村
——暑期社会实践队
我是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队的一名成员,我很高兴能参与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团队用实地调研、问卷调查、采访当地居民等不同的方式,深入地了解了河南省不同地区的乡村发展、乡村振兴,分析了乡村振兴扶持建设中仍存在的问题,激活乡村振兴发展活力。
农村贫困问题是农村振兴中的一个短板问题,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一定的障碍。减贫就是通过制定有效的农村贫困计划,提升那些贫困家庭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要增强贫困家庭的生存能力绝不能再次返贫。中国高度重视农村扶贫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不能松懈,脱贫攻坚任重而道远。这次暑期社会实践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我们当代青年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脱贫攻坚是一块硬骨头。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不怕苦、不怕累,敢于啃这块硬骨头。在暑期实践的十几天里,我们团队从迷茫、生疏到对每一项工作得心应手,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以饱满的精神劲头迎接每一天实践调研的到来,队员们积极收集脱贫信息,及时反馈信息以便每一项工作的顺利展开。
其中,给我带来最深切的感受就是以微知著,于细微处见格局,乡村脱贫一直在路上。乡村一点一滴的变化承载着当下农民的生活水平,更承载着农民对美好明天的向往。脱贫攻坚战正紧锣密鼓地敲响着,乡村基础设施项目的不断建设,各村各行各业各处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生民情、乡村振兴,最细微处无非文化、娱乐、事业、生态、精神文明,从一村变化,看一区发展,行一处振兴。
此次我们团队调研的目的地是三门峡市陕州区地坑院,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地坑院,当地人称为“天井院”、“地阴坑”、“地窑”,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4000多年的历史,是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实地调研考察地坑院的整体外貌特征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地坑院文化作为我国古老的一种文化遗址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此前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诸如此类的文化遗址逐渐淡忘于人们心中,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乡村振兴建设,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抢救”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坑院集古人天时地利人和所形成,目前保护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旅游项目,陈列地坑院民俗文化,让地坑院焕然一新的展现在世人面前,通过地坑院的旅游项目开发,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乡村振兴建设,帮助附近村落实现精准脱贫,另一方面也实现的文化传播,正所谓“文化兴,则国家兴。”
要因地制宜,交通建设项目更多向乡村倾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交通建设项目尽量向进村入户倾斜”的重要指示精神,将此项工作作为脱贫攻坚战的重要行动,实现“村村通,路路通”。要推进农村客货服务向自然村(组)延伸,促进农村物流和快递业发展,确保交通运输安全,不断满足农业农村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提升的需要。
要加强文化建设,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步伐的逐步加快,国家对于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乡村书店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书店入村的趋势逐步形成。以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熊西村为例,教育资源不平衡,村子里之前是没有书店的,儿童们看书都要跑到很远的乡镇上,极为繁琐,导致很多儿童不愿看书。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逐步落实,书店也渐渐地在乡村扎根落户。大多数书店的规模偏中小型,书店的书籍种类各式各样,例如小说、儿童读物、文化经典以及工具教辅书等等,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同时,乡村书店又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为弘扬优秀的红色经典和中国古典书籍,培养乡村人民的爱国情怀,追忆红色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贡献了一份举足轻重的力量。
要紧抓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扶贫是指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将精准扶贫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统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以实现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一种绿色扶贫理念和方式。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创新生态扶贫机制,坚持因地制宜、绿色发展,在贫困地区探索出一条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的新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扶贫工作中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就是要把扶贫项目的实施同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脱贫;建立有效的绿色转化机制,因地制宜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可持续减贫和绿色发展的共赢。同时,用好贫困地区“绿水青山”资源,根据当地特点发展绿色产业,打造贫困地区绿色品牌,为贫困地区稳定脱贫及后续可持续发展夯实内力。只有将资源变为资本,通过资本创造出财富,才是减贫富民的根本之路。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区分轻重缓急,更要重面子,重里子,讨好也要讨巧。做到这一步就需要我们果断摒弃华而不实的表面工程建设,而是要切实查漏补缺农村饮水用水,道路交通、公共卫生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短板,从而打造一个生态宜居的乡村大环境。
在实践途中,我们看到了葱葱绿绿的林间小道,一栋栋青砖瓦砾的平房,乡间小路日渐平整、干净,随处可见的分类垃圾桶是脱贫工作的显著成效,在党群服务站中,邻里乡亲们听着党为国为民的衷心理念,聆听着习总书记对人民美好生活的期望,感受着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给村庄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细微之处看出中国正在以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向上繁荣生长,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为中国大地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
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无一不感受到祖国的日益强大,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当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定要亲身实践经历,才能感受到每一处的细微变化,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勇敢做时代的弄潮儿,激起一片片时代的浪花。将所学专业知识付诸于乡村振兴建设,做到学以致用,以青春之我助力于精准扶贫,我们始终相信见微知著,乡村振兴我们在路上。
责任编辑:张宇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5462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