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温度还未升高,空气中夹杂着夏季的气息,微风迎面吹来,带着草木的清新。第一缕阳光洒下,温柔而又舒适。美好的一天从清晨开始,志愿者们整装待发,期待着“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一次出发。
据悉,为了解洛阳与淄博陶瓷的实际情况,平顶山学院陶瓷学院“促进陶瓷产业发展,弘扬中原陶瓷文化”大学生实践团于6月25日在洛阳和淄博两地展开调研活动。此次活动通过志愿者们与工作人员交流、实地参观学习等方式展开调研,旨在了解两地陶瓷的实际状况,学习陶瓷产业发展规律,提高志愿者们的专业本领。
风起洛阳古城,赏牡丹瓷之美
为了进一步探寻洛阳牡丹瓷的发展历程,学习中原陶瓷文化,陶瓷学院洛阳调研团队前往洛阳牡丹瓷展馆参观研习。牡丹瓷将历史悠久的洛阳牡丹文化与中国古老的陶瓷工艺进行有机融合,被誉为“永不凋谢的牡丹花”。一进入牡丹瓷展厅,志愿者们就被精致的牡丹瓷所折服,每一朵花在经过精雕细琢后都栩栩如生、富贵雍容。在牡丹瓷展馆中有不少与牡丹瓷相关的文创产品,如牡丹瓷装饰品、餐具套装和一些精美的礼品等,其文创产品都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吸引着志愿者们驻足观看。在参观研习期间,志愿者们积极与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学习牡丹瓷的制作流程。在讨论中,志愿者们了解到,牡丹瓷的整个制作过程为纯手工制作,从最初的造型设计到产品制作再到最后的成品,都是一体化的流程,其精美程度甚至被中国大使馆用作“国礼”送给外国友人,足以证明其地位。随后,志愿者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认真观赏,感受牡丹瓷的魅力。
图为牡丹瓷部分展品展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彭文杰 摄
穿越千年时光,小镇嬗变重生
为了进一步探寻淄博陶瓷产业的发展历程,学习陶瓷产业的发展规律,陶瓷学院淄博调研团队前往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昆仑陶瓷博物馆进行学习。从1954年到2022年,经过了68年时光穿越,锈迹斑驳的老机器伴着枝繁叶茂的老树新芽,见证着从淄博瓷厂到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的嬗变。进入到博物馆展厅,志愿者们被庞大的工业机器所震撼,似乎每一块锈痕都诉说着淄博陶瓷产业的发展历程。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是在1954年建厂的淄博陶瓷厂老建筑的基础上,以“修旧如旧、新旧结合”的设计理念,重新规划、重新改造形成的具有现代别墅式风格的艺术集中地。志愿者们通过了解得知,淄博昆仑陶瓷博物馆是以原淄博瓷厂的旧生产车间改造而成,曾是淄博人的骄傲,是陶瓷大师的摇篮,更是全国陶瓷界瞩目的焦点。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全国陶瓷业不景气,淄博瓷厂破产了,只剩下一片破旧的老厂房,但是通过产业转型,产业园区重现往日风采。
图为淄博昆仑陶瓷博物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天赐 摄
薪火相传不息,文化传承不止
小镇内的博物馆见证了新时代的陶瓷产业发展。博物馆馆内的展室分为三层,一楼陈列的是“般阳古韵”主体展览,是近年来考古发掘的优秀成果;二楼为澹庐展室、孙廼琨专题展室、“般阳揽胜”等展室;三楼是鲁青瓷瓷刻展,代表了当代淄博地区瓷品及国家级陶瓷艺术技艺的最高水平。千年窑火,薪薪相传。来自陶瓷学院的志愿者王天赐说:“我们感受到了淄博独特的陶瓷文化魅力,深刻感受到陶瓷产业的发展与进步。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中原陶瓷文化传播贡献一份力量,为更好地发扬陶瓷产业文化而努力。”通过此次调研活动,陶瓷学院的志愿者们深入了解了淄博陶瓷产业的文化底蕴,对陶瓷产业结构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今后的课程学习以及陶瓷文化传播有深刻影响。
图为志愿者们在1954陶瓷产业园合影留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王天赐 摄
经过洛阳和淄博两地志愿者们的学习和调研,志愿者们深刻地认识到文化与产业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为志愿者们后续的陶瓷产业发展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志愿者们在两地不同的陶瓷文化环境氛围下施展才华、艰苦奋斗,为促进陶瓷产业发展,弘扬中原陶瓷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5142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