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信息学院赴四川省成都市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8人出发前往成都开展为期一周的竹琴调研实践活动。实践团先后参观了四川省博物馆、成都市艺术团、成都市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等地。14日上午,竹琴传承人谢赤非老师为实践团同学们详细讲解了竹琴的发展历史、制作工艺、表演方式与现状等。
据了解,竹琴最早起源于唐朝的宫廷音乐,作为一种伴奏乐器,后来流传到道家(相传张果老的法器便是竹琴),道士免费演唱《道德经》、《二十四孝》等来宣传道义。清朝后全部是盲人在街边坐唱赚钱,后进入茶馆客栈坐场,以养活自己。解放后,竹琴快速发展,进入大型演出阶段,艺人加入曲艺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的师爷杨庆文打破传统的坐唱,首创站唱表演,增加了竹琴的艺术观赏性。直至今天,竹琴艺人们在不断创新的道路上,使得这一古老艺术与时代接轨。
四川竹琴,鼓面用鱼泡做成,因道人手持竹简板、竹筒,故得名“道筒”或“道琴”(道情),演唱内容多与孝道有关,故为“道破世间人情”。小小的竹琴承载了中华民族孝顺长辈的优良传统,是民族的瑰宝,更是世界的文化瑰宝。
据谢老师介绍,以前竹琴教学主要是师徒面传心授,现在因科技发展,可以通过手机录制的方式让学生可以反复听。而目前竹琴继承也陷入了困境,当下年轻人在流行音乐等浪潮的冲击下,逐渐失去了对于传统艺术的关注。由于竹琴目前是纯手工制作,且对于材料要求较高,制作时间长,故有“上代人备料,下代人用”之说。目前艺术团只有一个竹琴手工艺人,且年事已高。谢老师说,竹琴的传承情况很恼火,一年大概只有50场演出,皆为公益演出,平时我们也只能在办公室里彩排。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老去,竹琴日渐式微。
通过此次的采访,实践团成员表示,对于竹琴这一古老的艺术也有了更多的兴趣,谢老师也说目前就是只要有人想学,他就可以免费教。实践团成员计科1503班的钟睿同学在老师的教导下简单的学习过后觉得十分有趣:“双手要协调,放松的同时又要控制乐器和节奏,这完全是凭借着扎实的功底来掌控的,由此可见竹琴艺人们的辛苦。希望通过此次我们团队的实践,让更多人关注到竹琴,为其注入新鲜力量。使得竹琴不仅可以传承下去,还要在传承中发展下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471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