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学院三下乡:精神长河,映照初心
六月的太阳耀眼而炙热,灿烂的阳光照射在红旗渠上仿佛镀了一层金衣。绿草如茵,风和日丽,红旗渠山间清凉的碧水一洗夏日的炎热,美丽的风景一览无余,这是夏日红旗渠真实的写照。
据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平顶山学院电气与机械工程学院“追寻红色足迹,重温党史故事”党史学习实践团于6月17日在线上进行红旗渠精神科普宣讲。此次宣讲由追寻足迹、传承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你问我答、学习红色精神,畅所欲言、分享学习感想四个部分组成,围绕着红旗渠精神展开,志愿者们在活动中追寻红色足迹,学习红旗渠精神。
追寻足迹,传承精神
在宣讲开始时,志愿者原振阳介绍了宣讲的主要方面,为团队提供了清晰的脉络。据史料记载,从1442年到1943年,500年间就有100多个年份出现大旱灾,其中大旱绝收30多次。据统计,在红旗渠修建之前,全县550个行政村中,有307个村人畜吃水困难。这些数字说明了当时人民未修建红旗渠的困难。巍峨太行山,雄壮红旗渠。旗渠工程历时十余年,在林县人民的不懈奋斗下,共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最终,林县人民凭着大无畏的革命意志,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建了总长1500多公里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红旗渠,不仅解决了林县人民饮水和灌溉的生存问题,更为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历久弥新,永不过时
太行山高人为峰。在艰难施工条件下,勤劳勇敢的林县人民始终践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滩峡谷之中,逢山凿洞、遇沟架桥,铸就了红旗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红旗渠记载着林州人民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承载着林州人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不修成渠不还乡”的斗争精神,值得人民永远传承下去。红旗渠精神是时间沉淀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指引着一代代人民不断向前探索,这是时代发展要始终坚持的精神导向。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将这精神财富纳入怀中,勇于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拼搏,不畏艰苦,敢于攀登。
你问我答,积极学习
在你问我答环节中,志愿者郭待祯提问:“在资源匮乏的年代,林县人又怎么敢修建红旗渠?”主持人的回答令人动容:“在当时,修建这条渠道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而且预期投入远超林县的总家底,但林县人丝毫不畏惧,坚定地选择了修建这条举世闻名的红旗渠。”红旗渠的修建,是十万人的十年。红旗渠纪念馆中悬挂着当时庆功大会上的照片,所有劳模手上抱着一张薄薄的奖状,每一个人充实的笑容里都表现着发自内心的喜悦。中国正因为有这些红旗渠人,国家才建设得越来越好。红旗渠的修筑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奋斗壮歌,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一渠绕群山,精神撼天下。如今,红旗渠不仅仅是林县人民的骄傲,也是河南人民的骄傲,更是全国人民的骄傲。红旗渠精神总是给人们传达着可贵的精神:人总是要有一点干劲的,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复杂的环境,越是困难的事业,就越是需要一种力量的支撑,才能磨砺出像红旗渠精神一样顽强的红旗渠人。新时代青年人也要秉持着红旗渠精神,在实践中不忘初心,将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4696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