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糕作为山东的特色面食,其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在位于鲁西的地市里它可是每年必不可少的年礼之一,每家都会在过年前专门去做各种各样漂亮的花糕,而这个过程被称做为打花糕。打出来的花糕送给客人以表达对客人步步高升的美好祝愿。为了传承中优秀传统文化,曲阜师范大学赓续薪火,源远流长社会实践队队员崔冉冉于1月30日在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刘集镇西崔村进行对花糕做法的学习。
1月30日,是阴历中的腊月二十八,有句童谣唱的好“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在农村,每到这个时候家家户户的烟囱都“忙的很”,社会实践员抓住此次机会加入其中,向长辈学习打花糕。
实践前准备:洗完枣控水备用,将和好的面分别揉成大小不一的面团,大的是作为糕底,小的则用来做各种各样好看的糕身,准备牙签和刀用来印刻花纹。因为花糕只需要枣和面,又被称为枣花糕。
首先学习的是做一朵花,队员要先把一块小面团揉成长杆状,切块,擀成面皮,用牙签在面皮上印出对称的花纹,将面皮从中间切开,数列摆起,用一根筷子在底部按紧面皮,拿一颗枣从头开始卷,卷完再将花瓣修整一下,一朵枣花就出现了。过程看着简单,实则需要打糕人有很好的手感,当队员认认真真的做时,才发现每一步都不简单,擀面皮要有技巧,撒面粉的时间和量要恰时,揉面是的力度要均匀,面皮的薄厚要适中。就拿擀面皮来说,无论队员怎么擀,擀出来的面皮形态大小各异,而长辈的面皮就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队员向长辈请教才得知要一只手抓在面皮中心,让其旋转,擀面杖主要擀边缘的地方,这样擀出来地面皮中间厚,两边薄,是花糕最佳的搭档。虽然队员最后做出的成品有点差强人意,但长辈的鼓励还是是实践员有信心去进行下面的学习任务。
花只能放在最上面,要做一个完整的花糕,怎么能少了糕底,于是队员接着学习了一个面底的制作。揉出1条长长的“面棍“,将一个枣放在中间,不断的交叉重叠,一条枣链就完成了,将枣链在面底环绕一圈,就像一个栅栏,中间都放上枣。实践员的枣链长度不够因此只做了一个2层的小花糕。后来队员又做了2个形状各异的花糕,在技巧方面实践员确实有点欠缺,做出的相同形状却是不同大小,尽管每个花糕都多少有点缺陷,但总体来说还算成功。
花糕的形式从来都没有被定义,每个人都可以有足够的发挥空间。队员就突发奇想的做了一个不一样的花糕。不仅如此,做花糕时,可以一家人围在桌子旁一起做,谈谈家常,分享制作技巧,比比谁做的更好看,是多么温馨的画面,这年味值拉满。
花糕做完还不算完,还有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蒸。蒸最好的工具是用灶台垒起的大锅,这样不仅蒸的多而且蒸出来的效果好,但这也不是绝对的。一是要注意火候,一般会使用干木材烧,这样烧出来的火适中而且时间长;二是开锅是时,火一定不能灭,一定不能冷锅,否则蒸汽遇冷变成小水滴,滴到花糕上便出现了花糕回缩的现象。自然蒸出的花糕不尽如人意。当满心欢喜的实践员把花糕放进去,因为掀锅的时间晚了,花糕遭到了水滴的入侵导致花糕整体样子不太好看。
在物质没有那么丰富的古代,各式各样的花糕既能体现出过年的精致,有美好的寓意,还能满足温饱,可谓“一箭双雕”。在今天,花糕是对传统习俗的传承,是过年走亲访友的必备年礼包含了对新朋好友新一年的美好期望。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甚至是未来,花糕只会愈来愈受欢迎。花糕作为一种传统糕点,它可一点也不高傲,而且十分亲民,食材简单,制作方便,有着美好的寓意。随着传统文化的弘扬,花糕的故事会被更多人聆听,将会有更多人喜欢上它。
一个小小的花糕征服了社会实践员,花糕作为带有地区特色的新年符号,却对社会有着极高的适应性与包容性,兼有使用价值与观赏价值。通过此次实践,社会实践员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里的许多适合现代的宝藏等待着人们去发掘。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3453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