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家乡的鼓子秧歌文化
鼓子秧歌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认为很有必要去把它发扬光大。以此为目的,我们踏上了对鼓子秧歌的调查与探索之路。
一月二十六日,我与小伙伴去了鼓子秧歌的“资深玩家”-张阿姨的家里拜访,询问关于鼓子秧歌的一些基本知识与传承方法。张阿姨对于我们的到来感到很高兴,她告诉我们:“现在年轻人都对这些传统的艺术不感兴趣了,大多年轻人也不会主动去学了。”这让我想起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组织了文化传承的活动,在每个班去选取学生参加鼓子秧歌的学习。而我也有幸入选,进入“拉花”队伍。而张阿姨正好是“拉花”队伍的主要指挥者,我们也进行了一系列探讨。除此之外,张阿姨也给我们普及了有关鼓子秧歌的一些基本知识。
以下为整理的结果:
一、历史来源:鼓子秧歌源于北宋,成于明,盛于清。北宋年间,商河一带连年受灾,包公从河南到此放粮,赈济灾民,并由他的属下把鼓子秧歌.传授给当地百姓。后来每逢新春佳节人们就跑起秧歌,以示对包公的感激之情,流传至今,相沿成俗。
二、角色构成:秧歌队伍中有伞头、鼓子、棒槌、腊花、丑角五种角色,表演风格迥异,韵味独特。现存鼓子秧歌主要分为“行程”和“跑场”两部分,“行程”是舞队在行进或进入场地前的舞蹈;“跑场”是表演的主体,又分不同角色表演的“文场“和“武场”。鼓子秧歌表演所跑的场子队形极为丰富,有“牛鼻钳”、“勾心梅”、“一街二门“、“六六大顺”、“里四外八”、“八条街”、“四门斗”等百余种。“伞头”动作圆润,“鼓子”动作粗犷豪放,“棒槌”动作轻巧敏捷,“腊花”动作泼辣大方,而颠颤、划圆、蹲扑、跳窜等动作为各角色所共有。
三、繁荣发展:90年代时期,鼓子秧歌在很多国家汇演,取得了极大的发展;2006年鼓子秧歌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在这之后,为弘扬传统文化,商河县实施了“非遗继承人从娃娃抓起”的发展思路,在各中小学开展了鼓子秧歌进校园活动,特别是寒假期间,各学校把学习鼓子秧歌作为学生的一项作业。得益于此,鼓子秧歌得以迅速发展。
二月四日,我们开始调查人们对鼓子秧歌的态度。经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年轻人对鼓子秧歌不是很熟悉,也没有很大的意愿去学习。这反映了当代社会中传统文化的尴尬现状,也警告我们: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刻不容缓。以下为我们想出的对于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几点措施:
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于鼓子秧歌中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些剧情,我们可以批判地进行去除,而其中的文化底蕴,我们也不能忽视,应当大力地进行宣传与传承,不能让它消失在我们这一代。
二、加大对鼓子秧歌的保护力度
传统文化可以进行发展,但是不能背离它本身的发展轨迹。当代社会很多人为了流量对传统文化进行魔改,我们应该尽力去避免这种情况。
三、大力宣传
传统文化的后继无人是各个国家都要面临的严峻问题。培养接班人是历史交给现代人的一项重大责任。同中国的戏曲相似、鼓子秧歌精髓的继承人越来越少、年轻人大多对传统的文化不太感兴趣。因此。中国的文化工作者要肩负起历叱的重任。对二传统的鼓子秧歌。因此要广泛宣传,打响知名度。尤其要在年轻人中宣传普及。这样就更容易使年轻人对其感兴趣,从而对其进行继承和发扬。
四、增加传播形式。
传统的鼓子秧歌都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在露天的场所迪行表演、这样另能吸引一小部分观众而不适合大范围的广泛传播。灵活的采用现代丰富多样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就可以使得传统的鼓子秧歌出现在电视媒体上、舞台上、剧院里等多种传播媒介上,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为更大范围内的人所了解。现代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所必丌可少的条件,充分利用这种条件才能使得传统的鼓子秧歌在新时代获得跨越式的新发展。
总的来说,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明白了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了传统文化的恢复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使其重新发出夺目的光芒。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3306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