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金陵,传承不息
为响应国家“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号召,东南大学“寻金陵非遗,品文化经典”社会实践团队利用暑假和暑期学校的空余时间多次前往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等地进行参观学习,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活动。期间,团队分组展开社会实践活动,与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采访交流,体验非遗艺术品的创作过程,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文化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体现,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到一支小曲,大到一幢建筑,都展现着先辈文化思想的结晶,是代表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史沉淀的文化瑰宝。作为六朝古都,南京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人杰地灵的文明底蕴孕育了无数非物质文化遗产。团队秉承着“走出校门,拥抱社会”的实践精神,聚焦南京绒花、葫芦画、微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社会实践调研及采访活动。
一、南京绒花
绒花谐音“荣华”,发展历史悠久,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内,属于非遗传承人——赵树宪的一间“绒花坊”内正不紧不慢地传递着属于绒花带给人们的祝福与吉祥。将蚕丝煮熟的熟绒染成不同的颜色,作为花瓣、花蕊的材料;以退火软化的黄铜丝作为蚕丝螺旋缠绕的支架,做成基本部件——绒条。勾条、打尖、传花、点翠,这一系列步骤行云流水,绚烂瑰丽的绒花在老师手中上下翻飞,在绒花坊的花枝上含苞待放。
二、微雕
“一件完美的作品需要灵性和故事,机器雕不出这么微细的作品。”南京微雕代表性传承人罗兰老师如此而言。小小微雕坊的方寸之间,陈列摆放着罗兰老师近些年来的作品和心血。这些微雕艺术品既是书画艺术、雕刻艺术,也是微观艺术。在玉石、象牙等原材料的毫厘之间,字形字态、花鸟人物,栩栩如生、神情尽显。微雕——“神刻意雕”,在方寸毫厘之间运技雕刻,全凭经验行刀笔、感觉运力量,以微取胜、微中见宏!显微镜下,罗兰老师熟练运刀,屏息凝神、集中意念,毫厘千钧、一气呵成,只见汉字已经跃然“石”上!放大镜下,字形字态顿挫有力,画面章法协调自然,犹如一幅幅书法精品令人大开眼界!成竹在胸,意念雕刻;运刀稳准狠,下笔如有神——此为微雕艺术之精髓,此为坚持,此为时间和耐心的精细打磨!
三、葫芦画
发扬“敏于行而讷于言”的精神是张苗老师的初心,专攻葫芦彩绘,想为南京添加一张新的文化名片是“金陵葫芦张”的愿望。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画代表性传承人——张苗老师,一个敢想敢做,自诩“金陵葫芦张”艺术家!寻访探问作画之葫芦,下定决心摹画作画,开山之事从来都是不简单的。在发掘彩绘葫芦画这个古老画种的过程中,通过无数实验确定“丙烯”作为葫芦画彩绘的颜料,近二十年来手绘葫芦三千余个,让“宝葫芦”以新的身份进入人们的视野,传递着葫芦带给民间的特殊“福”气。心如止水,淡泊之间,颜料在葫芦之上激情碰撞,画笔在老师手中落笔生花,所画之景,所写文字,皆为祝福祖国,祝福人民!葫芦之上,画笔依势而为,顺其自然,彩绘之画与精心挑选的宝葫芦之形态相呼相应,相得益彰;葫芦坊内,色彩各异,姿态各异的彩绘葫芦琳琅满目,满架的葫芦画也很是好看,彰显国泰民安的社会愿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见证历史,代表着国家文化身份。它们不应该只是博物馆里一件件仅供参观的传统文化产品,展列在冰冷的橱窗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重新走进我们的生活,以“接地气”的方式焕发属于它们自己的生命力,从而实现不断传承,不断创造,激发活力,绽放光彩!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759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