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国酒文化,说茅台传承
——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赴贵州调研茅台酒及其文化
《续遵义府志》有云:“茅台酒,出仁怀县茅台村,黔省称第一。”茅台酒作为酱香白酒的点范,具有众多不可复制的优点,如今更是誉为“国酒”,为世人所喜爱。为了深入了解国酒文化起源,体味茅台工艺传承,7月7日,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探究中国特色国酒文化,深入调研考察茅台的“前世今生”——传承和发展。
探寻茅台历史,品味国酒文化
初入小镇,实践团队选择先对当地的相关酒文化博物馆进行参观,追溯茅台酒的源头,对其历史形成一个系统而完整的了解。在茅台镇的中国国文化城里,讲解员向队员们介绍:“据传,远古时代赤水河的先民濮人早于杜康就善于酿酒;西汉时期,这里生产连汉武帝都‘甘美之’的枸酱酒;如今这座酒乡所有的便是享誉天下的茅台酒。”
而在另一座红色革命纪念馆中,则陈列了红军四度赤水的英勇事迹。其中的一角,摆放着红军饮茅台祛痛,用茅台疗伤的泥塑。纪念馆馆长向团队讲述道:“茅台不仅在红军长征途中给予了重大帮助;回首20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在无数风云际会的重大场合,茅台都是见证者。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和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美好享受,才使其获得‘国酒’的美誉。”在新中国旧日的苦难和今日的辉煌里,茅台酒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了解古法技艺,体会匠心精神
茅台酒独产于茅台镇,在走访当地居民的过程中,队员们得知茅台企业曾在我国北方进行过生产实验,以失败告终;即使是附近不远的遵义,也无法酿成真正的茅台酒。茅台镇一家酒企赛台酒业的杨总经理向队员道出其中的五点道理:独特的地域环境、特有的小红粱、神奇的赤水河水、古老的生产工艺、弥漫在空气中的酒香——微生物。
谈到茅台酒的与众不同,杨经理自豪地说:“离开茅台镇,酿不出茅台酒。成百年的制酒传统,使得茅台镇每一寸土地上氤氲着酒香,这些空气中活跃的微生物是其他任何一个地方不具有的。而茅台酒古老细致而繁复的工艺程序,同样是其质量的保障。”据了解,茅台酒生产工艺有三高三长的特点:高温制曲、高温堆积发酵、高温馏酒;基酒生产周期长;大曲贮存时间长;茅台酒基酒酒龄长。整个茅台酒生产周期经历二次投料、九次蒸馏、八次发酵、七次取酒,再贮存三年后进行勾兑,最少需要五年时间。因此匠心,而茅台始成。
挖掘茅台故事,感受人文关怀
实践末尾,团队在茅台酒制酒二车间组长李仝的带领下走进茅台集团企业的生产车间,详细参观了茅台酒的生产流程,同时也体验到茅台酒的企业文化。茅台酒的生产依旧采取着古老的方法,收堆发酵,铲曲入窖等。在生产厂房,随处可见提示生产要求,质量标准的标语。李仝边走边为队员们介绍道:“茅台酒为了保持最纯粹的味道,不盲目使用机器替代人力。正是这样一种对传统工艺的坚守,才让茅台酒在众多竞争者中保持着卓越的品质,赢得了所有人的信赖。”
在后续的参观中,实践团认识了茅台的特色酒品、发展前景趋势以及茅台企业的以人为本,以质求存的核心价值观。李仝同时为大家答疑解惑,让大家理解到茅台酒中的一节一义:不羡繁华,不易其地,谓之节;护身健康,不伤饮者,谓之义。最后,水声汩汩,青瓦长街,队员们亲身品尝酱香酒,酱香突出,幽雅细腻,回味悠长。
五天实践之旅结束,队员们印象深刻。酒泉之中遨游一番,实践中不仅收获课堂食品生产安全知识与实地考察相互印证之喜,如酒分子微生物的存在,酒曲的发酵,茅台酒的勾兑等与专业知识相互勾联,形成了课本与实践的相互支撑,使大家对课本知识有了全新的理解,做到了“学有所有”;同时也践行了“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方法论要求,响应了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祖国大好山水的新时代号召,真正实现学于生活也生活于学。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59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