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信息时代日新月异,一部智能手机便能完成线上购物、网上预约等等原本需线下进行的活动,足不出户便可日行万里。但是,科技的便利未能很好地照顾到每一个人,相当一部分的老年人正陷入数字鸿沟,成为智能化时代的“局外人”。因为没有支付码,路边摆摊的老人面对流失的年轻客户只能迷茫无措;因为没有健康码,想要坐公共交通的老人只能受阻被迫步行;因为不会在网上预约挂号,老人们起个大早赶去医院却只能看到“预约已满”的提示;因为不会在手机上叫网约车,老人们在比较偏远的地方无法回家……面对这样的困境,我非常想利用我的所学知识做些什么来帮助老年人,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一些。
图为志愿者们在采访老龄协会工作人员。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颖梓 供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更好地了解老年人在智能时代的情况并做力所能及的事来帮助他们,我加入了苏州大学老有所E社会实践团队,并进行了多场社会实践调研。我们一起走进东韵社区、官浦社区和莲花新村,为老人们开展防诈骗宣讲和智能技术教育培训;走进各邻里中心和社区进行发放了120多份问卷,并对社区负责人进行访谈;走进火车站、地铁站等地实地调研交通适老化措施;对苏州市老龄协会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了解苏州市老年智能技术教育的开展情况;对苏州市老龄办进行电话访谈掌握最新资讯……在实践中,老年数字鸿沟从一个抽象概念逐渐变得清晰。
图为志愿者在火车站询问无码人员服务点的情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颖梓 供图在实践过程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问卷发放了。我从开始的害羞迷茫到逐渐可以熟练询问并迅速记录有用信息,小伙伴之间从互不了解到后来可以默契配合,完成各项工作……我们都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长。过程中有被拒绝多次的沮丧,也有被夸赞的开心,有很健谈温暖的奶奶,也有直接拒绝冷漠旁观的爷爷。大家的身份也各不相同,有政府退休的干练奶奶,有干了十多年辅警的高冷爷爷,有至今仍睡在车库的爱笑爷爷,有至今还在务农的朴实奶奶;有土生土长的苏州人,有从外地搬迁至此的老年人;有能运用智能手机炒股、导航、唱歌的爷爷奶奶,也有没有智能手机仍使用老年机的爷爷奶奶;有很愿意学习智能手机新功能的乐学派,也有不愿学习认为智能手机没有必要的保守派……我第一次真切的感受到老年人的差异竟如此之大,弥合老年数字鸿沟仍然任重而道远。
图为志愿者们来到党群服务中心调研。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颖梓 供图“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对老年人的态度,体现着我们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而我们以何种态度对待老年人,既决定了他们的现在,也关乎我们自己的未来。数字化时代的科技研发应更个性化、多样化,以帮助更多弱势群体跨越数字化的鸿沟,让老人原本清冷的空巢生活因为有了技术的“照拂”而暖意融融。
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需求与难处,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各自不同的现实注脚。一座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人民城市”,对此应有充分的考量,并体现于城市服务、社会治理与市民生活的每一处细节。人人都会老去,如何对待今天的“弱势群体”,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度,不仅事关眼下,也牵连着我们每个人的将来。
“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识见言论次之。” 此次实践活动带给我的不仅是一次深入基层、体验民众生活、调研基层社会现状的机会,而且提高了我的社会实践能力,深化了思想认识。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科学技术不应是冷冰冰的技术,而应是充满温情的,智能时代的列车跑的再快,都不应该抛下老年人。这次实践活动的开展带给我更多关于老年人,关于社会的思考,弥合老年人数字鸿沟,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此次调研给我的最大感受是:社会要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怀和宽容,才能让老年人紧跟时代的步伐。在老年人需要帮助时,我们需要更加耐心一点,理解他们内心的无助和无奈,我们应学会将心比心,在生活中尽力地去帮助他们,有一颗尊老爱老之心。我们终将老去,在建设数字化社会的同时,我们也要提倡技术和人文的关怀相结合,关注不同群体的需求,让智能时代更人性化、更有人情味,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拥抱智能时代。秉持关爱之心,弥合“数字鸿沟”,让互联网之光与夕阳红交相辉映,无疑是一道暖心的风景。(通讯员 张颖梓)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525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