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是中国新诗最初的倡导者与探索者,他提倡诗歌的自然之美,以破除贵族对诗歌的垄断,还诗于民。周作人、康白情、沈尹默、刘半农等起而响应,使诗歌在题材、主题上摆脱了旧诗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狭窄范围,广泛抒写社会现象和人生问题。其特征主要有:1、借助于白描,如实地描写具体的生活场景或者自然景物,体现诗人们的人道主义和反封建思想,走着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例如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揭露了贫富不均的的社会现实。2、托物起兴,表达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感悟与思索,渗透着那个时代强烈的主观战斗精神。例如胡适《鸽子》周作人《小河》鲁迅《梦》等。3、基本不用韵,不注意平仄,句式长短不一,随着情感的流动而变换,形成诗歌的自然节奏,大量采用虚词,使用白话散文的句式与语法。初期的白话新诗勇于尝试,丰富了诗歌的创作内容与创作形式,为现代白话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晚清的“诗界革命”虽然创造性的提出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但是对诗歌古风格的保留实质是对传统诗歌创作观念的保留,其内心深处还是对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的认同,这种认同会限制梁启超他们对现代思想的深入接受。其次梁启超等人没有受到西方先进文化的熏陶,在思想层面上没有胡适等人激进。五四前夕,以胡适为代表的这代知识分子接受了西方的教育,思想基本已西化,对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的理解更加深刻,打破传统的愿望也更加强烈,同时这也是新一代知识分子争夺话语权的体现。其次,晚清的白话文运动和诗歌变革为五四的进一步革命打下了基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也推动了五四白话新诗的发展,加上五四时期新诗歌谣化运动对五四新诗的发展具有资源性的意义。在先进觉醒的知识分子那里,人的观念发生了变动,人逐渐从封建桎梏中解放出来,平民意识不断增强,人的自然天性受到尊重,平民而非贵族、自然而非“天理”构成人的观念建构的基本取向与立场,中国诗歌发生了相应的转换。五四白话新诗的出现是五四时代思想解放的产物,它极大地打破了人们的思想束缚,新诗中所提倡的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给时代输送了新的价值观。五四白话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产生的,同时反过来又推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进一步促成了狂飙突进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是五四新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初期白话新诗处于新诗的初创阶段,总体看来相当幼稚。许多作品所表现的人道主义往往是浅薄的,如胡适《人力车夫》虽展示了人力车夫的苦况,却未能揭示其背后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刘半农的一些作品对劳动者只是冷眼旁观的廉价同情。一些作品虽然触及个性主义话语,但个性主义理念并未被普遍言说与真正张扬,作为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尚未过得真正独立的人格,大都黏滞于物。艺术上更是存在明显的非诗化倾向。诗人们一味地遵循“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该怎么说,就怎么说”的作诗原则,忽略了对自然生活内容和语言的诗化处理,使诗趋向大白话、散文化:而启蒙理性又使他们大都热衷于以诗说理,所以初期白话新诗大都缺乏飞扬的激情与真正的诗美。导致诗歌的韵律、结构、意向等都没有建构起来,思想价值很大,但是艺术价值不高。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507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