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学子三下乡:小小“理科生”的文学实践路
安徽师大学子积极响应暑期“三下乡”活动号召,踊跃参与,吸收发扬金寨当地红色文化,并以趣味教学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带入课堂。7月13日,安徽师范大学江南诗社“诗行金寨,守护童心”暑期支教团队(以下简称支教团队)来到六安市金寨县张店村“儿童之家”。在阵阵欢声笑语中,支教团队与孩子们相遇、相识,开始为期十天的支教活动。
缘分总是这么妙不可言,机缘巧合之下,我有幸正式成为安徽师范大学江南诗社“诗行金寨,守护童心”暑期支教团队的一员。在这样一个隶属于文学院的团队,我作为一个“地道”的理科生,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人不可能总是待在自己的“舒适圈”里,总要试着迈出那一步。对于我来说,正是因为这种种陌生与不熟悉,才能更好的在实践中完成自我提升。怀着激动的心情与对前路的好奇,在这个夏天,我与团队一起前往金寨县铁冲乡张店村“儿童之家”开启我的第一次支教之旅。
图为队员们在正式支教前召开全体会议合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邓皖云 供
当天,出于种种,我并不是和队员们一起出发的,不过我们终是汇合于金寨站。一出高铁站,团队中的一位学姐向我走来,热情的拉着我向提前到达的队员们走去。那一刻,我的心突然安定了下来,不再因为周遭陌生的一切而慌张。“人齐啦!我们去合影吧!”我循着声音看去,“原来这就是队长,看起来人还挺不错的。”这是我当时内心的真实想法。
图为队员们到齐后在金寨站合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邓皖云 供
作为宣传组的一员,队长将拍摄照片的任务分给了我,并将他珍惜万分的相机也一道递给了我。我看着手里的相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开课前的准备活动结束了,队长拿过相机,打算查看一下照片,不料,里面什么也没有。队长那疑惑的眼神,仿佛如有实质一般。我脱口而出:“怎么会!”不过事实证明,就是这样。那一刻,我的心里沮丧到了极点。“这才第一天,明明队长还仔细地教过我怎么用,可我……”队里的小伙伴们纷纷跑来安慰我,“谁都有第一次的,没必要过分埋怨自己,多试试不就好了吗?”“对呀!我就是因为不会才来这里的,我要是什么都会,还来这里干嘛。”我重又振作了起来,跑去向队长申请继续负责拍照,队长爽快地答应了我。
支教正式开始后,除了拍照以外,我还多了编写官Q和撰写新闻稿两项任务。这对我来说,可谓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自高考结束后,我基本上连作文都没有写过。写作常常源自于生活,因此,我每天都和孩子们混在一起。有时,就连我自己都忘了自己的身份,仿佛回到了过去,完全融入了课堂,忘记拍照也是常有的事。不过,在被队长提醒了几次后,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分清主次,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图为孩子们正在上党史课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邓皖云 供
在学习了大量的新闻稿件后,我决定开始动笔。万事开头难,明明心中有千万种的想法,可是我却不知道该如何用文字将其表现达出来。词汇的匮乏,一度让我陷入困境。那种憋了老半天,才蹦出一两个词的感觉可真是太难过了。很快,两天的时光一晃而过,我终于完成了第一篇新闻稿。本以为终于可以喘口气的我,殊不知这只是个开始。一篇稿件并不是写完就完了,接下来,还要进行多次的修改打磨。队长每日一问“你稿子改完了吗?”场合不限,时间不限,地点不限,从一开始的惊慌,到后来我已经可以淡定地回复“不急,我马上就改完了。”有时,梦里都是在不停地改稿子,改完之后,还要被“批评”改的不对。每逢改稿,我都想回到初见时,敲醒那个被“表象”迷了双眼的自己。
除去一开始的兵荒马乱,我的实践工作在后来的日子里,也算是逐步走上了正轨。虽然总是忙忙碌碌,但是我却过的充实而又快乐。这次实践也算是完成了我作为一个小小“理科生”的文学梦,实现了自我的提升。总有人说“活到老,学到老”。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从学习新事物中完善和丰富自己,这样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我相信,我的文学之旅仍在继续。
通讯员(邓皖云)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468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